着第一档的惯性自然拉开。
肘部保持微屈,前摆时指尖擦过腰侧向前“带劲”,后摆时手臂贴着躯干向后“蓄力”,每一次摆动都像给下肢“递力”。
蹬地力度也从“贴地爆发”升级为“蹬地弹射”,脚掌落地时不再是轻触即起,而是带着“向下踩实、向上弹起”的劲,膝盖屈伸幅度虽不大,却能将地面反作用力最大化,身体每一步都像“往前窜”,没有丝毫缓冲停顿。
到5米时,他的躯干依旧保持稳定前倾,没有因发力加码出现晃动,肩线始终与赛道平行,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向前,“第二档”的发力没有打乱第一档的反应节奏,反而让速度在“不脱节”的状态下稳步攀升。
冲过7米,他的“第三档”启动彻底成型。此时摆臂与蹬地的衔接已找不到间隙——
手臂前摆到最高点时,同侧腿刚好完成蹬地;手臂后摆到最低点时,落地腿已准备好下一次发力,核心肌群像“传动轴”,把上肢摆臂的牵引力与下肢蹬地的爆发力拧成一股劲。
他的步点不再是“追赶节奏”,而是“掌控节奏”,每一步落地的位置都精准踩在“前一步惯性延伸线”上,没有左右偏差。
躯干前倾角度微微调整,从陡峭逐步过渡到平缓,不是减速,是为了让加速更贴合“途中跑预备姿态”。
到10米节点时,他的速度已完全冲起来,身影在赛道上透着“轻快却有力”的质感,摆臂带着风感却不僵硬,蹬地扎实却不沉重。
这“三档起步”没有刻意的切换痕迹,更像反应速度自然带动的“爆发阶梯”。
让他在0-10米就把“启动快”的优势,变成了“加速快”的既定节奏。
发令枪响时,劳逸没有追随加特林的稳健、张培猛的迅猛,而是用一套“去繁就简”的启动动作,在0-10米完成“低消耗蓄力”。
他刻意简化了启动阶段的技术细节,用更干练的脚步控制发力强度,不追求前10米的速度优势,只为给后程冲刺保留充足体力,在罗马赛道的启动对决中,走出了属于“后程型选手”的务实节奏。
首先启动预备姿势就透着“简化”思路:“各就位”时,双手撑地幅度略窄于肩,肘关节不用力绷直,保持自然微屈,避免因过度紧张导致启动时摆臂僵硬。
“预备”阶段,臀部抬高幅度适中,不刻意追求“高蹬地角度”,小腿肌肉只保持基础紧绷,不像维考特那样把力气“提前憋满”。
这种姿势没有视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