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过早进入疲劳状态。
而现在赵昊焕通过送髋动作的“肌群激活时序调整”。
实现了发力主导肌的提前切换。
肌电测试显示,15米处开始,他的臀大肌肌电信号从启动阶段的160μV升至200μV,腘绳肌肌电信号从140μV升至180μV,而股四头肌肌电信号维持在210μV左右。
这种变化源于送髋时的“髋关节后伸预加载”:当大腿前摆至最高位时,髋关节的轻微后伸使臀大肌处于“微拉伸-快速收缩”状态,同时腘绳肌借助膝关节的微屈动作完成预紧张。
两者在蹬地前已进入“待发状态”。
蹬地时的收缩效率自然就会更好。
这种预激活效应的其余价值在于——
提前让抗疲劳能力更强的臀大肌与腘绳肌参与发力。
降低股四头肌的早期负荷。
为20米后持续加速阶段的持续发力及途中跑的高强度输出奠定肌群功能基础。
砰砰砰砰砰。
20米后,身体进入“极速构建期”,此时送髋技术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步频-步幅的协同增益”,同时将途中跑的“超级送髋”发力模式前置激活。
避免之前加速阶段向途中跑过渡时的“速度断层”。
赵昊焕在此阶段的技术突破,在于打破了“步频与步幅此消彼长”的认知,通过送髋的“动态平衡调控”。
实现了两者的同步提升。
20-25米,赵昊焕的送髋幅度稳定在20°,步频也跟着增长了一些。
这一突破的关键在于送髋时的“髋关节旋转缓冲”技术:
当大腿前摆至顶点时,髋关节会进行0.5°的内旋,随后在蹬地时快速外旋1.5°,这种微小的旋转动作像“高速齿轮的啮合”。
既为大腿前摆提供了额外的旋转力矩,提升步频,又通过外旋动作,扩大了步长的有效推进距离。
对比之前的加速模式,此阶段他的步频提升幅度(4.7%)与步长提升幅度(4.8%)基本持平,而之前在此阶段步频提升3%时,步长仅提升1.5%。
这种协同增益的本质,是送髋动作对“下肢运动链”的精准调控。
是利用了髋关节的旋转动作协调了大腿、小腿的摆动节奏。
使脚掌触地时间从启动阶段的0.11秒缩短至0.095秒。
步频提升的同时,步长因送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