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因为他的身高太高了。
又不是博尔特。
到了这个身高的运动员,几乎都会出现这个生理性的问题。
要不怎么说博尔特太超模呢?
因为这些会出现在大高个运动员身上的问题,在博尔特身上……
几乎就没出现过。
就离谱。
而赵昊焕通过送髋模式的前置激活。
彻底消除了这一“过渡断层”。
让兰迪在冬训开始前给他定下的策略模型。
在这里实现了现实意义上的展示。
生物力学分析表明,25米处开始,他的送髋动作已具备途中跑“超级送髋”的核心特征。
髋关节前顶幅度与大腿前摆高度的比值从启动阶段的0.8提升至1.2。
意味着送髋动作的“有效推进距离”显著增加。
同时,送髋时的骨盆倾斜角稳定在3°,确保了上半身与下肢的刚性衔接,避免了因送髋幅度过大导致的躯干晃动。
这种前置激活使他在30米处的速度比采用传统加速模式时快0.2m/s。
且速度曲线呈现“平滑攀升”特征。
无任何停滞节点。
那停滞的节点少了。
速度和连贯性自然而然就更高。
整体看起来,兰迪给赵昊焕构建的这套逻辑,在加速阶段就是——
为极速与途中跑构建“动力储备池”。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赵昊焕在10-20米加速阶段的送髋策略,本质是围绕“极速构建”与“途中跑前置”两大目标,构建了“力线优化-肌群激活-模式过渡”的三维技术体系。
10-20米的送髋力线引导,解决了传统加速阶段“力散低效”的问题,为极速启动提供了方向保障。
20-30米的送髋协同调控,实现了步频与步幅的同步提升,同时将途中跑的核心发力模式前置激活,避免了“过渡断层”。
从技术本质看,这一阶段的送髋已不再是单纯的“动作执行”,而是“动力链的主动重构”。
是通过髋关节的主导作用,将下肢各关节、各肌群的功能整合为统一的“推进系统”,既为30米后的极速突破奠定了速度基础,又通过肌群预激活与模式前置,确保了途中跑阶段“超级送髋”能快速进入高效输出状态。
这种“为后续阶段提前铺路”的技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