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第六栏起跨点仅剩两步时,谢文君的技术动作依旧保持着极致紧凑。
支撑腿落地时,他始终保持脚跟微抬的姿态,仅以前脚掌前1/3的足尖区域与跑道接触,趾骨与跖骨远端的锥形结构形成极小的支撑面。
足尖压向跑道的瞬间,塑胶表面在高压强下形成转瞬即逝的微小凹陷,随即在蹬伸时快速回弹,这种“点触即离”的着地方式让他的每一步推进都没有丝毫拖沓,衔接动作流畅得如同齿轮咬合。
只见他的身体重心始终稳定在支撑点正上方,没有任何侧向晃动,每一次足尖蹬伸都能将力量完整传递至髋部,推动身体向栏架高效腾起。
身后谢文君的压迫感,并非来自绝对速度的赶超,而是源于技术动作带来的节奏冲击。
麦克莱奥德能清晰感受到,谢文君的每一次着地、蹬伸都精准踩在他习惯节奏的“临界点”上——那种急促而密集的足尖点地声,打破了他熟悉的栏间韵律。
让他下意识地加快了动作频率。
原本稳定的栏间节奏被打乱,他开始无法专注于自身的技术控制,脑海中只剩下“拉开差距”的念头。
他好像在哪里听过这样的节奏。
但是现在他想不起来了。
迫切想要拉开差距的念头已经占据了所有心神。
起跨第六栏时,麦克莱奥德急于提速,刻意加大了蹬伸力度,却……忽略了动作的协调性。
这又不是短跑,这是跨栏。
地上是有栏架的。
即便是他的支撑腿全掌着地,可因为力量传导分散,着地时的缓冲动作最终还是变得有些僵硬。
与谢文君足尖着地的高效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追求更快的腾空速度,他强行拉伸起跨角度,导致身体重心前倾过度。
摆动腿折迭节奏失控。
前摆轨迹偏离了正常路径。
腾空跨越栏架时,失衡的姿态已难以挽回。麦克莱奥德的摆动腿下压速度过快,小腿肌肉过度紧绷,脚踝未能及时放松调整,重重磕在了栏架顶端的横木上。
“砰”的一声闷响,横木被撞得应声而倒。
麦克莱奥德身体因撞击产生剧烈晃动,原本平直的腾空轨迹瞬间扭曲。
当然他很年轻,本质上身体机能还很强,再加上他又拥有短跑可以破10的能力。
在这里他不会出现老迈的奥利弗那样的尴尬。
也就是说即便是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