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后补充说:“既然如此,我们对美国和东非的拉拢,就要分别根据两个国家的需求对症下药。”
“对美国,我们要重点放在德国威胁论和东非威胁论上,让美国出于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现实利益,加大对我们的支持。”
“对东非,我们则要强调德国的危害,至少要保证东非不会站在德国一边。”
“最好能够同时争取把东非和美国都拉拢到我们这一边,这样即便德国再强大,有了另外两个更强大国家的支持,我们的国防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
克里姆林宫的内部会议结束后,在苏联的东非和美国官员,就感受到了苏联接待人员的一些变化。
此时,正值苏联庆祝第二个五年计划胜利的庆祝热潮阶段。
莫斯科红场上人头攒动,各种表演还有活动非常活跃频繁。
相较于高层们对德国的忧虑,苏联的民众们并没有感受到战争的危机,近些年来苏联的发展重点一直在工业上。
所以苏联人对国家的感触是整个大环境都如此的生机勃勃,自己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东非驻苏联大使劳伦斯对现在苏联的社会环境还有改变就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劳伦斯坐在汽车里对身旁的莫斯科官员马尔柯夫说道:“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莫斯科相对于我见过的欧洲国家城市和首都,也并不逊色多少。”
“苏联民众的热情还有笑容,也说明了现在你们国家,在经济上的不错成绩。”
对于苏联的计划性经济发展模式,劳伦斯自然不会带有有色眼镜,毕竟东非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否定了苏联就是对东非发展历史的否定,因此,劳伦斯不吝啬对现阶段苏联的发展给予赞赏。
马尔柯夫对劳伦斯的评价十分受用,不过作为一个苏联人,马尔柯夫显然不会因为劳伦斯的一句评价就得到满足。
他语气中略带难以察觉傲慢和自豪的说道:“劳伦斯先生,既然你认为我们苏联现在取得的成绩如此不错,同时据我所知曾经东非在实施计划性经济时也是发展最快的时候,为什么东非会放弃,反而选择了自由化呢!”
马尔柯夫当然不认为东非十几年前的经济形态和苏联是一回事,但是两个还是有很大相似性的,因此现在东非在经济上走上了更加错误的道路。
劳伦斯对于这个小心眼,或者说争强好胜的苏联人,并没有过多讨论这些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