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本来是扒着快餐柜台上,看快餐区的黑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菜品名。
包子、馅饼、锅贴、馒头、饺子、馄饨、汤圆、炒饭、炒面、炸酱面、大排面、阳春面、牛肉面、鸡丝面……南北都爱的华夏小吃一应俱全。
尤其看华夏厨师用长筷子翻出锅贴,油星子溅在铁板上“滋滋”响,香味很快飘满整个空间。
领头的少年渐渐就忍不住流口水了,似乎对这种初次见到的华夏食品有点感兴趣。
可他才刚用日语喊了半句“我要……”却又被一个同伴拽了拽衣角拦阻。
对方小声对他说,“这儿的东西都怪里怪气的,还卖这么便宜,你真的敢吃嘛?这可是华夏人开的店,他们国家那么穷,会不会是用莫名其妙的原材料来做饭的?”
结果一下子就把领头的少年给唬住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对带着幼儿来的夫妇,甚至还因为误会闹了点不愉快。
敢情因为不知道华夏人所说的馒头是馒头,包子是包子,所以这对夫妇在下单购买的时候买了四个没有馅料的素馒头。
结果拿到手里,刚咬了一口,夫妇俩就不干了,对店员大加斥责。
这件事很快惊动了店长。
当店长赶来后,虽然当面对夫妇解释清楚了怎么一回事,还答应把他们购买的素馒头退掉,但那对夫妇多少感到这事儿让他们有些丢脸,仍然倍感扫兴。
他们对于品尝华夏美食的兴趣已经完全没了,只想带着孩子赶紧离去。
只可惜孩子小,却不懂事,扒着快餐区的柜台继续哭着要“香香的包子”,一时间让夫妇俩越发感到尴尬。
所以说,这个时候,也只有华人才能放心大胆的下单,只有他们才心怀特殊的思乡情感,迫不及待想要通过味觉重温家乡的味道。
就像一对华侨父子,当爹的已经快八十了,儿子看着也五六十岁了。
他们在物产店的快餐区排队,鼻尖凑到刚出锅的韭菜盒子旁,当爹的忍不住用山东话跟儿子絮叨。
“这股子味儿,可有些年头没闻着了!想当年咱爷俩被送上船,抓到日本那一天,在老家吃的最后一顿饭,可不就是这个嘛!你还记着不?”
儿子也操着地道的山东腔接话,“咋能不记得!这滋味儿,这辈子都忘不了!咱得多买上几个,捎回去也让俺那俩娃尝尝咱老家的吃食,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啥叫地道的家乡味!”
负责操作的厨师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