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吃蚂蚁的掠食者在整个地球范围内都不怎么常见。因为即使是蚂蚁在食蚁兽面前,也是相对安全的。
第二,周围的食物必须充足,至少周期性地充足,这样才不会引起广泛的内斗。获取食物必须相对安全,就像蜜蜂采蜜。要不然考虑到风险,恐怕谁也不会出去觅食
大部分蚂蚁在进化早期都处在这个阶段,采取肉食策略并且通过消耗个体来捕食的肉食性真社会生物是极其少见的。一旦采取这种策略,比如胡蜂,那么其生存模式一般都会退化到亚社会性生态中,比如工蜂也会保留繁殖能力,蜂后和工蜂之间也会减小分化。
考虑到地球上并未有大规模的真社会性脊椎动物的存在,这种生物也应该和采蜜的蜜蜂一样处在这个阶段。
类似的条件还有不少,但有一点猜测是非常坚决的:
这种生物一定,一定,一定,生存在地下的鼹鼠。这是确凿无疑的。
因为答案很简单:真社会性动物几乎一定会筑巢,而没有哪一种树能够大到让脊椎动物筑一个“蜂巢”出来。如果有,人类也不是瞎子,也不至于到现在都看不到。
所以据此可以推定:这种生物它一定居住在地下,那它一定是哺乳动物。因为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中,只有哺乳动物能完全在地下生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都不行。
如果是地下打洞的哺乳类动物,那么多半是一种鼹鼠,或者鼹鼠型的其他啮齿类动物。
“啊这.”商洛震惊了,“这也太准了吧?”
“还没完呢。”文阁老继续说道,“其实还可以更精确地锁定。”
如果确定为鼹鼠,那么根据前面的食性来猜测——这种鼹鼠一定是以植物的大块根茎为食。因为如果是吃草根,那食物的量太少,就不太适合扎堆群居。一定是大块的根茎,才需要鼹鼠一起上去切割,搬运,并且拖回家。
那么也基本就可以把这种动物的地点锁定在非洲或者新大陆的某些区域,因为那里生长了大量的拥有可食用根茎的植物。
而如果锁定在这两个地方,那么也基本可以确定,这种生物的体型应该不会很大——只有普通田鼠大小,比灰鼠、竹鼠,都小得多。因为那些地方多的是蛇之类的觅食者,地下通道必须足够地小才能抵御蛇的入侵,要不然一吃一窝直接变成粮仓了,不符合第一条“环境安全”的定律。
只有洞口小到让蛇进来都施展不开,才能在几只勇敢的个体的保护下让整个巢群保持安全。
“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