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是举人私塾读书,才有机会中试。
这对于对家中子弟寄与厚望,又已经花掉几两银子的贫苦家庭来说,一两银子的报名费还有五两银子的保费,那就是天文数字,也难怪许多百姓不满科举制度。
此时大明普通百姓的收入又是如何?
乡野间,大体是按照家中壮年劳力租种田地,所以,基本上算出壮年劳力,也就可以算出家庭收入。
在农村,青壮年收入大约在八两银子左右,而城市里则十两。
大明的户籍制度,一般来说各家各户都是人口比较多的,一家十口人这种情况很正常。
十来口人,可青壮只有三、四个,一年收入也就三、四十两银子。
扣除生活花销以后,实际上能剩下的,不到十两。
在过去,一大家子人,咬牙供一个人读书,还是勉强能够维持的。
这也造就了明代文风鼎盛,各地都有大量读书人参加科举。
好吧,这,其实也属于地方上所谓的殷实人家,每年至少还有结余。
而现在,各家供养数个孩童启蒙,可后面的读书,可就不是他们能承担的了。
“过去县试,对于报名学子没多要求,只要有人作保,交了报名费,就可以参加考试。
我能理解,他们想要家族子弟鱼跃龙门的想法。
你我当初何尝不是如此想法,可惜,科举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殷实家底,根本支撑不到乡试。”
大明只有在院试、乡试才是真正开始淘汰的阶段,县试、府试虽也有名额限制,但毕竟属于选拔考试。
学子其实很难体会到科举的不易之处。
许多穷苦人家孩子,很能读书,大多也只能考到院试,侥幸中了秀才,往往就再难继续科举。
聪明的人,往往这时候就以秀才身份开私塾赚钱,用这笔钱继续供自己乡试所需。
读书读傻的,才会一门心思继续冲击乡试,希望能够成为举人,然后是贡士、进士,当官。
魏广德在内阁巴拉巴拉说了一通,礼部和都察院倒是勉强算接受了,吏部王国光等人则是至始至终都没说话。
这件事儿,王国光早年听张居正说过,这事儿是魏广德折腾出来的,因为地方上收换帖银,担心下面的人打这笔钱的主意,所以给这笔银子找了个出处。
让更多百姓识字读书明事理,这自然是好的。
只是没想到,今年各地县试报名学子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