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蒙古诸部,不是今年,而是以后可能很长时间都要进行,所以我大明要掌握蒙古人口情况,发放户贴,按户贴提供粮食。”
魏广德缓缓开口说道,语气却异常坚决。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立标识着元朝统治的结束和汉族政权的复兴。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深知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在其统治初期,为了整顿国家的资源和管理,朱元璋推行了户帖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是明朝初期社会管理的基础,也对后来的户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
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
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
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
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
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级,这个时期按照标准会分九等户,据以征收户税。
宋朝沿用唐代户籍制度,而到了元朝户籍登记就非常混乱,因为又加入了复杂的户等和户类。
但是,前朝所有的户籍制度和明朝相比,有个明显的差别,那就是登基资料全部掌握在官府和里正手里,百姓是没有户籍资料的。
朱元璋大造黄册和鱼鳞册时,不仅是一式多份,交由不同官府掌握,更是给百姓发放了户贴,也就是后世的户口簿,算是一个创新。
他推行了“户帖”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对每户的人口、土地、耕牛以及奴婢等财产信息进行详尽的登记。
经过地方官员的核实与签字,每户家庭都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户帖”,这份户帖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户口信息,还详细反映了他们的财产状况。
通过这一制度,成功地遏制了豪强对土地的侵占行为,有力地保障了普通百姓的合法权益。
朱元璋对户贴制度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户口每一年都必须进行一次核查,同时,每十年则需重新编制户帖,以反映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从而确保了数据的动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