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效性。
每年核查和每十年更新户帖制度,保证数据的动态与时效性,这种持续的动态管理方式,为明代的税收和徭役制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自此以后,明朝控制范围所有百姓皆登入黄册,手里还有官府签发的户贴。
但是,持有户贴的百姓,也仅限于明朝实际控制的区域,比如西南的“三宣六慰”和名义上归附的西藏,蒙古以及辽东女真,均未登入黄册,发放户贴。
其实,这也说明大明朝实际上并未真正统治他们,而是仅仅给他们的头领发放一份委任状,封官,好像可以指挥他们做事。
但实际上,他们就是自己地盘上的土皇帝,根本不在乎京城的命令。
以后的缅甸,在彻底控制下来,朝廷认命官员划分府县进行管理以后,肯定也是要大造黄册,给当地人签发户贴。
而其他几方势力,就目前来看,大明基本上不可能实际控制。
不过,魏广德这个时候却提出对蒙古人进行登记,签发户贴,实际上就是想把明朝的统治向草原伸手。
登记户籍信息,名义上是为了帮助蒙古人度过天灾,但大明却可以损失一些钱粮为代价,掌握草原上的重要信息。
过去,都是那些部族首领随口对大明报备多少人口,多少牛羊。
这种情况,也包括辽东女真。
从魏广德开口以后,屋里就一阵沉默,没一个人开口说话。
他们能明白魏广德的意思,不是以往朝廷的救灾模式,直接给对方首领一些粮食,让他们自己拿去分,能过得去就行,而是想让大明的权威真正渗透进草原。
试想,牧民手里有了大明官府签发的户贴,告诉他们已经是明人了,会如何?
草原受灾,朝廷按户帖发放救济,牧民会怎么想?
以前,他们只会感恩大汗、首领,现在则应该是对大明皇帝,对朝廷感激。
“能行吗?”
张学颜好半天才开口说了句。
山西等省是真没粮了,但是通州确实有京仓,那是保证京畿粮食稳定的漕粮。
如果真能从南洋获得粮食,直接海运天津,走内河再运到通州,粮食这一块倒是不着急。
可惜,让蒙古部族东移到蓟镇长城,这他就不敢发表意见了。
兹事体大,稍微一个不好,就是又一场庚戊之变。
张科也不敢说话,他这么提议,都说了,前提是内阁已经决定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