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这是说我的。”
不过相较于对埃尔德的批评,舰队街骂狄更斯倒属于骂的轻了。
按照《布莱克伍德》的说法:“埃尔德·卡特总是在竭力模仿苏格兰的沃尔特·司各特,然而他却没能继承司各特的民族精神,反而只学到了司各特的铺张矫饰。他笔下的英格兰仿佛永远在下暴雨,农民永远在喊口号,贵族永远在拔剑。如果没有了血腥和阴谋,他的就如同被掏空了心脏。”
但即便埃尔德已经被骂的这么惨了,可与迪斯雷利一比,他的那点苦难好像也算不得什么。
《爱丁堡评论》1827年评价迪斯雷利的处女作《维维安·格雷》时,直言不讳的说过:“这是一部被野心和自恋驱使写成的,作者似乎在努力让世人相信他们比他笔下的任何人都聪明。”
而在迪斯雷利当上议员后,情况不止没有好转,反倒还急转直下了。
《季刊评论》在《青年公爵》出版时,便直接出了长文点评:“迪斯雷利先生打扮他的幻想,就像花花公子打扮自己。总而言之,闪光多,实质少。”
而《英国佬》死对头《布莱克伍德》的评论就更恶毒了,他们直言:“我们很难判断迪斯雷利先生究竟是想做一个写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搞政治的家。但毋庸置疑,他两方面都搞得很差。”
不过如果要论谁被骂得最有创意的,那还得是他们的董事会主席亚瑟·黑斯廷斯爵士。
——《黑斯廷斯探案集》,令法律界欣喜,令文艺界尴尬。
——一部值得警察学校采用的教材,却未必是值得文学院收藏的。它的优点是清晰、冷静、合法,缺点同样如上。
——如果说狄更斯让伦敦的穷人形象在纸面上鲜活了起来,那亚瑟·西格玛则是让伦敦的活人全都进了棺材。
——可喜可贺!苏格兰场的文学分支蓬勃发展。
但不管舰队街怎么批评他们,至少亚瑟扪心自问,他并没有写过太多的狗血情节。
虽然《英国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时尚这一领域的先锋,但是在创刊七年后的现在,由于同行们的不懈努力,他们已经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失去了被舰队街持续不断攻击的殊荣了。
当然了,主攻廉价的《火花》目前依然是舰队街的主要攻击对象。
但是没办法,毕竟《火花》挣的就是这份钱。
正因如此,为了提升销量,你总得写点这样那样的故事。
而目前《火花》上最受追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