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人员权至龙便已经开始惴惴不安地胃疼了起来。
*
很快选手们按照编号顺序被叫到名字,进入隔壁临时布置的采访间。
李艺率的位置中间靠后,当她被工作人员引领着走进采访间时,映入眼帘的便是印有肖赛官方Logo的深色巨大幕布。
两把造型简洁的椅子,一盏柔光箱正对着主位,一台摄像机在正前方,旁边还有一位拿着反光板的工作人员。
“请坐,Miss Lee。”采访人员是一位气质干练、大约四十岁左右的女士,她微笑着用英语示意,态度专业而友好。
李艺率微微颔首,在指定的椅子上坐下,姿态自然而挺拔,双手轻轻交叠放在膝上。她今天穿着剪裁精良的深灰色衬衫裙,衬得肤色愈发白皙,也让她在镜头前显得更加沉静。
“放松就好,我们只是简单聊几句,为决赛前的短片收集一些素材。”采访的女士先是安抚了一句,随后看了一眼清单,开始了正式提问。
问题大抵围绕着比赛展开,从对肖邦的看法、对其他选手的评价到决赛准备的曲目。
她的回答不是泛泛而谈,声音清晰,冷静自持,听上去很有条理。
随后对方话音一转,问了一个可能对选手而言颇为尖锐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您之前参加过范·克莱本钢琴大赛取得了了不起的荣誉,作为演奏家,您似乎已经向世人证明过自己……那这次参赛的理由,能谈谈吗?”
实际上,大多数顶级国际比赛只有年龄限制,并不会明文禁止已经获得其他大赛金奖的选手来参赛。
可尽管规则允许,但在现实层面还是会被认为是不明智,甚至是不合时宜的。
这其中有许多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以世界冠军的身份回去参加另一个比赛,会被业界视为一种“降维打击”,赢了业内并不会夸赞,只会认为是理所应当,反之,如果折戟则是对声誉的一次重大打击,完全得不偿失。
况且,赢得同类型赛事的金奖也就意味着这名演奏家已经“毕业”了,此后的职业赛道已经完全不同,加上比赛特性的不同和评审口味的差异,像李艺率这样的职业选择在外人看来绝对是弊大于利的。
但李艺率的态度显得十分坦诚。
她微微侧头看向摄像头,眼神平静专注:“我之前一直将精力聚焦于德奥学派作品,这一次来挑战肖邦,就是想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嘻嘻,其实才不是这么一回事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