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治下的生产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鸣运转。各工坊昼夜不息,炉火映红天际,叮当锤锻之声与织机梭鸣交织;新垦的田亩阡陌纵横,绿意盎然;往来商队络绎于途,带来了原料,运走了成品。然而,这蓬勃发展的背后,两大瓶颈日益凸显,如同锁链般制约着更进一步的腾飞。
八百里梁山泊水面上,漕运司的船只往来如织,阮小二探索新航路带走了部分运力,使得内部运输更显紧张。天气稍有不测,风浪骤起,船只便难以靠岸,大量物资积压码头,工坊等米下锅,农户望眼欲穿。而陆路情况更为堪忧,原有的驿道狭窄坎坷,车马并行艰难,每逢雨雪更是泥泞不堪,拥堵成了家常便饭。运输效率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原材料输入与成品输出的速度,也影响了军队的快速调动。
王伦站在聚义厅的沙盘前,看着上面标注的交通要道和密集的物资流向,眉头微蹙。他知道,是时候下决心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了。
翌日,一场关乎梁山未来发展的关键会议在聚义厅旁的议事堂召开。被召集而来的,皆是梁山各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火器营统领凌振、采造司主管暨锻造大家汤隆、筑造司统领陶宗旺与建筑大师李诫、造船厂统领孟康、总揽内政与商贸的曹正、负责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吴用,以及印刷司统领毕昇。济济一堂,可谓汇聚了梁山当下最宝贵的“技术大脑”。
王伦开门见山,指着沙盘上蜿蜒曲折的道路和星罗棋布的据点,沉声道:“诸位兄弟,如今我梁山蒸蒸日上,然这交通命脉,却如老牛破车,不堪重负!水运受制于天时,陆路梗阻于地形。长此以往,必成我梁山心腹之患!今日请诸位前来,便是要集思广益,商讨这道路建设与动力革新之大计!”
他首先抛出了道路规划的思路:“我意,当在我梁山现有势力范围内,先修建两条主干‘直道’!”他的手指在沙盘上划过,“其一,南北贯通,自梁山本寨码头起,经新建的祝家庄枢纽,直抵郓城县城!此乃连接我核心区域与新政之动脉!其二,东西贯通,连接扈家庄、祝家庄、李家庄!此三庄乃我工坊、屯田、商贸之重地,此道一成,物资流转效率必将倍增!”
李诫闻言,眼中放出光来,他抚须沉吟道:“哥哥此议,高瞻远瞩!修筑此等直道,需统一规划路基宽度、坡度、弯道半径,沿途架设坚固桥梁,开挖排水沟渠。可先选定路线,分段施工,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基础拓宽取直,如此可不影响当前通行。”
陶宗旺接口道:“材料亦是关键。可于道路沿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