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碑林的午后,阳光透过柏树叶的缝隙,在青灰色的石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墨三人站在碑林入口,望着林立的碑刻,空气中弥漫着石材的冷冽与草木的清香。杏坛碑位于碑林深处,碑身刻着孔子讲学图,底座四周布满青苔,正是《论语》孤本的藏匿之地。
“小心脚下,马兰说要用猴形墨点燃引线,这里肯定有机关。”苏晚晴打开父亲的手稿,翻到“申猴”章节,“我父亲写‘申猴位应《论语》四勿,三勿石猴为钥’——《论语・颜渊》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应三只石猴,而杏坛碑的底座正好刻着三尊小猴雕像,分别捂着眼睛、耳朵和嘴巴。”
林溪蹲下身,仔细观察石猴雕像:“哥,你看,捂嘴石猴的手里握着一个小孔,形状和猴形墨的墨锭完全契合!”她记得三年前在善德义庄,马兰曾拿着类似的墨锭,说是要用来“激活古籍机关”。
林墨从证物袋里取出魏老板作坊里搜出的猴形墨,这是之前张磊派人提前缴获的,墨锭通体黝黑,刻着蜷缩的猴形纹路,尾部恰好能插入石猴手中的小孔。“我来试试。”他小心将墨锭插入孔中,轻轻旋转——只听“咔嗒”一声,杏坛碑的底座缓缓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一个幽深的暗道,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有台阶,应该通向地下藏室。”苏晚晴打开手电筒,光束照亮暗道内壁,上面刻满了《论语》的经文,“这些经文是用朱砂写的,和之前‘卯兔’‘巳蛇’位的标记手法一致,肯定是地支组织留下的。”
三人顺着台阶往下走,暗道尽头是一间不大的藏室,正中央摆着一个石案,上面放着一本线装《论语》孤本,封面烫金的“论语”二字在光线下泛着微光。藏室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十几幅古籍拓片,每一幅都标着“申猴”符号。
“小心陷阱。”林墨走在最前面,脚下的石板突然发出轻微的声响。他立刻停住脚步,手电筒的光扫过地面——石板上有明显的拼接痕迹,正是古代古墓中常见的连环翻板陷阱,石板下方隐约能看到寒光闪闪的刀锥。
苏晚晴指着墙壁上的经文:“你看,这几句经文被圈了出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对应地上的三块石板!”她按照经文的顺序,依次指出安全的石板,“踩这三块,应该能避开翻板。”
林墨按照苏晚晴的指引,一步步走到石案前,刚要拿起《论语》孤本,藏室的石门突然“轰隆”一声关上了!紧接着,头顶传来一阵金属摩擦声,数十支弩箭从天花板的暗格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