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价值,在许成军自己看来,并不在于完成了一次多么精妙的叙事技巧突破。
尽管它的结构已然足够新颖。
其真正的重量,在于“辛希望”这个从泥泞中挣扎而出的灵魂,以其奔向未来的执着姿态,为这个百废待兴、心绪纷杂的年代,注入了一股名为“相信”的活泉。
更在于“李长存”这样扎根于黑土地、沉默如山的英雄坐标,与他笔下已然存在的世界产生了跨越时空的深刻呼应,证明了一种精神的不朽与传承。
然而,许成军低估了这本“无意于技巧”的作品,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本身,给当代文坛带来的冲击。
“信匣子”甫一问世,便在评论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风暴。
传统的批评家们扶着眼睛,既惊叹于其形式的巧妙,又感到无所适从。
“这算什么??书信集?还是预言录?”
一位资深评论家在作协内部的讨论会上拍着桌子,“完全没有遵循经典的叙事结构,这简直是…是对文体的亵渎!”
但更多的声音,尤其是来自年轻一代读者和锐评人的声音,则充满了兴奋与推崇。
“《希望的信匣子》打破的是第四堵墙!它让未来与现在直接对话,让希望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通信的具体存在!”
一篇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文章热情洋溢地写道,“许成军不是在写故事,他是在搭建一个时间的回廊,让读者亲自走进去,与未来的自己,与未来的中国对话。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和叙事革命!”
争论从文学刊物蔓延到大学校园,从文艺茶馆扩散到街头巷尾。
“信匣子体”甚至开始被一些年轻作者模仿,他们试图用书信的方式,探讨自己对技术变革、个人价值的迷茫与憧憬。
许成军无形中,为僵固的文学表达,撬开了一道充满可能性的缝隙。
而超出纯文学领域,《希望的信匣子》所带来的冲击则更为深刻和微妙。
书中那些“未来来信”里,看似随意提及的“个体户经营不再是稀奇”、“乡镇企业发展如火如荼”、“计算机开始进入普通家庭”、“人们开始谈论‘下海’与‘市场经济’”……
这些在许成军笔下作为背景板存在的细节,落在某些有心人眼中,不啻于一声声惊雷。
某些经济研究所、政府大院,悄然流传着这部“”。
他们,小心翼翼地翻阅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