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回到宾馆的马场公彦,内心远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平静。
他独自坐在房间里,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了好几个烟蒂。
“十三……还是十?”
他的内心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理智上,按照岩波书店的规矩,能给一个外国新人作家10%的版税,已是破例,是看在丸山昇教授面子和对作品一定程度的认可上。
这符合商业逻辑,也维护了出版社的权威。
但许成军那平静却决绝的态度吧.
他好像还真不着急!
“姿态越低,他们越看不上你”——许成军似乎深谙此道。
更重要的是,藤井省三那近乎狂热的翻译笔记,丸山昇亲自打来的越洋电话,以及他在魔都书店亲眼所见的抢购热潮,都在反复提醒他:《红绸》可能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
他想起了陈元最初那句他当时不以为意的话——“不弱于当前世界主流文学作品”。
又想起了翻阅藤井译稿时,那些关于叙事时空折迭、人性多维度刻画的分析、对未来世界的预判……
这可能是在与一个可能成长起来的、具备世界级潜力的文学头脑进行第一次碰撞。
甚至真的像他说的那样。
不是他要在日本出版,而是日本文学需要这部作品。
“岩波文库……”
马场又点起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了这本书未来可能占据的位置。
如果赌对了,这将是岩波书店眼光独到的又一力证,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如果仅仅因为几个百分点的版税而错过,或者仅仅以“普通优秀作品”的规格对待,未来是否会后悔?
“优势在我……”
他脑海里莫名闪过许成军那自信的神态。
这个年轻人,不是那些渴望得到西方认可而小心翼翼的中国作家,他的底气来自于哪?
他的作品本身?
还是以他身后正在苏醒的庞大市场?
自信吗?
“百分之十三!”
马场公彦猛地掐灭了烟,下定了决心。
这个数字,超越了常规,足以表达极大的诚意和尊重,但又未到顶级作家的标准,保留了出版社的余地。
第二天,马场公彦再次通过外事部门联系,请求与许成军进行最后一次简短会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