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内部。
穿过对外营业、书架高耸直达天花板的书店区域,推开一扇不起眼的木门,便进入了“编辑部”的领域。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与外面不同,混合着更浓郁的油墨、旧纸、浆糊以及咖啡因的复杂气味。
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略显拥挤的走廊,两侧是一个个用玻璃隔断或书架简单分隔开的编辑室。几乎每个编辑的办公桌都被淹没在纸张的海洋里。
一摞摞等待审阅的稿件、密密麻麻布满红笔批注的校样(ゲラ刷り)、各种语言的词典、以及堆迭如山的书籍,几乎看不到桌面的原本颜色。有人正伏案疾书,眉头紧锁;有人正拿着电话,语速飞快地与学者或译者沟通;还有年轻的工作人员推着装载书稿的小车,在狭窄的过道里小心穿行。
墙壁上贴着出版社的出版计划表、畅销书排行榜,以及一些泛黄的、印着“岩波文库”标志性网格封面设计的老海报。
整个空间充满了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学术生产氛围,安静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劳作。
马场一边走,一边低声介绍:“这边是人文社科编辑部,主要负责哲学、历史类书籍……那边是文艺编辑部,您的《红绸》就是由他们负责。”
他指向一个相对安静些的角落。
许成军看到,一位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老编辑,正对着一份稿子喃喃自语,手指在字里行间缓慢移动;而旁边一位年轻的编辑,则正与藤井省三低声讨论着《红绸》译稿中的某个细节,桌上摊开着中日文对照的手稿和多种参考书籍。
这里没有华丽的装潢,只有被书籍和文稿填满的实用主义空间,以及一种沉浸于文字世界的、近乎苦行僧般的专注。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出版的严谨态度,这就是岩波书店的心脏地带,日本学术与思想出版的重镇
随后,他略带戏谑地指着眼圈发黑却精神亢奋的藤井说:“藤井知道您要来,几乎是熬夜通宵,配合东京大学的几位翻译专家,已经把《红绸》的译稿最终校订完成了。正好趁着您现在访日交流带来的名气,”
他顿了顿,眼中带着一丝对那“贵公子”报道的调侃,“以及这份意外的谜の中国贵公子‘声势’,我们可以立刻安排付印。目前万事俱备,只差一个重要的环节。
需要一位日本本土的知名作家为您撰写‘带’(即推荐语,通常印在书籍腰封上),这对日本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引荐。”
“这样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