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人们都在谈论这个来自中国的、相貌英俊、才华横溢、言行大胆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年轻作家。
他的形象被不断塑造和传播——是挑战权威的学术新星,是引发思想震荡的锐利评论者,也是搅动一池春水的多情才子。
《小屋》尚未播出。
《红绸》尚未大规模铺货。
期待感已被拉满。
就在许成军于东京掀起阵阵风潮之时,遥远的国内,无数关注文学、关心国事的耳朵,也正紧紧跟随着代表团的每一步动向。
信息的传递,在1980年初,主要依赖于那覆盖千家万户的有线广播喇叭和需要旋钮调频的收音机。
傍晚六点半,几乎是雷打不动的时间,遍布城市机关单位、工厂车间、学校食堂以及农村田间地头的广播喇叭里,传出了庄儿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那庄重而熟悉的前奏曲。
播音员字正腔圆、充满权威感的声音,在电流的滋滋声中流淌出来:
“本台消息:正在东瀛访问的东大作家代表团,近日行程密集,先后拜访了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并与东瀛文化界、学术界人士进行了多场富有成效的交流座谈,进一步增进了中日两国文学界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这程式化的报道,对于普通听众而言,或许只是诸多外事消息中的一条。
但对于那些嗅觉敏锐的文化界人士、文学青年以及许成军的读者来说,每一个字都值得仔细揣摩。
他们能从中想象出巴琻、冰欣等文坛泰斗与东瀛同行执手言欢的场景,也能隐约感受到一种文化自信正在重新建立。
然而,真正让无数人心潮起伏、甚至拍案而起的,是紧随其后的一条简讯,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另据新华社消息,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作家许成军同志,已与东瀛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出版机构岩波书店正式签约,其长篇《撕不碎的红绸》日文版,将于本月八日在东瀛全国正式发售。这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作品,首次由东瀛主流出版社主动引进并出版,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稳步走向世界文坛……”
“岩波书店!”
“主动引进!”
“本月八号!就在几天后!”
“走向世界!”
这些关键词,如同带着电流,瞬间击穿了无数听众的耳膜,直抵心脏。
在京城全国作协那栋略显陈旧的办公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