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悲剧,往往源于将具体的‘人’,抽象成了冰冷的数字和符号。文学的责任之一,就是打捞这些数字背后,每一个曾真实哭泣和微笑过的灵魂。”
“我写作,不是为了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子,而是邀请他们一起思考,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子,以及,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未来关怀,不是沉溺于对技术的空想,而是对即将生活于那个未来中的‘人’的命运,抱以最深切的同情与责任感。”
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句,通过媒体迅速传播开来。
朝日新闻的资深评论家立花隆在随后一篇关于许成军的特稿中写道:
“……在专访中,他频频给出思想的启迪,仿佛有用之不竭的才华。他本人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他热爱和平,却又在思想上‘好战’,毫不妥协地挑战着一切固化的偏见与虚伪;他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却又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地认识到横亘在历史之间的鸿沟。金句信手拈来,仿佛有挥洒不尽的才华。他痛恨军国主义,毫不掩饰其批判的锋芒。因此,他绝不会是东瀛人都喜欢的偶像,但恰恰是这种不迎合,使他成为了‘反偶像的偶像’。
在这个年代,喜欢他,就意味着一种对僵化思维的叛逆,一种对深度思考的渴求,一种在喧嚣浮华的消费社会中,对严肃与真实的隐秘向往。”
这篇报道,为许成军在东瀛的复杂形象,作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注脚。
他的东京宣发之旅,在争议与追捧的双重奏中,高潮迭起。
应该说。
许成军在《彻子的小屋》中的表现,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东瀛舆论深潭,激起的绝非仅仅是涟漪,而是汹涌对立的浪潮。
在八十年代初那个极端左翅膀与极端右翅膀思想激烈碰撞、社会情绪敏感而复杂的东瀛,他的言论注定不会平静地被接受。
支持与赞誉的声音,主要来自左翅膀知识界、部分自由派媒体以及受感染的年轻群体:
《朝日新闻》文化专栏刊登了知名自由派评论家鹤见俊辅的文章,他写道:“许成军的出现,像一剂清醒剂。他让我们看到,在‘东瀛第一’的迷梦中,仍有必须直视的历史暗影。他那句‘历史的虚无主义与军国主义是一体两面’,振聋发聩。这不是反日,而是促日——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的自我反思,这才是真正的友好与建设性。”
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在研讨会上公开表示:“许君对东瀛文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