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工真市,天空澄澈高远。周副省长调研离开后,表面平静的湖面下,暗流开始涌动。
李毅飞坐在办公桌前,审阅着沿河生态长廊的规划。
秘书陈默轻手轻脚地进来,将一份文件放在桌角,低声道:“书记,省委办公厅转来的。”
那是一份最新印发的《全省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通报》,工真市的多项指标依旧亮眼。
但在文件末尾,用曲别针别着一页来自京城某权威研究机构的《内参》复印件,标题是《对部分地市“高质量发展”实践的观察与思考》。
文章没有点名,但通篇以“某资源型转型城市”为例,论述“若过度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资本逻辑,可能影响区域经济活力”,字里行间透着理论包装下的批评。
李毅飞放下规划图,拿起那份《内参》,指尖在纸面上轻轻敲击。
他没有问陈默这附件从何而来,这是规则内的信息传递方式。
“看来,我们的做法,触动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李毅飞语气平静,听不出波澜。
陈默点头,谨慎地补充:“政策研究室的同志在梳理近期舆论时注意到,一些经济学讨论中,开始出现对‘工真模式’的争议性解读。
还有……省委组织部那边有非正式消息流传,中原省的刘一昆同志,近期可能交流到我省任职,具体岗位未定,但据说与他推动大型项目落地的经验有关。”
刘一昆。
听到这个名字,李毅飞目光微凝。中原省那段经历浮现脑海,那是两种发展理念的直接碰撞。
刘一昆擅长资本运作和大项目招商,作风凌厉,背景深厚。
他的到来,绝非偶然。
“知道了。”李毅飞将《内参》放到一边,重新拿起生态长廊的图纸,“通知下去,原定明天召开的‘智能制造产业园’企业座谈会,照常举行,我们要听听市场主体的真实声音。”
“是。”陈默应声离去。
真正的考验来了。这次不再是理念之争,而是实实在在的路径博弈。
刘家希望用李毅飞这块“磨刀石”来砥砺他们的麒麟子,而工真市,就是他们选中的试剑场。
几天后,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一批干部交流任职名单。
刘一昆正式调任江省,出任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这个位置,对全省项目审批、资源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任命公布的当天下午,李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