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礼贤下士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其窃符救赵是出于真正的公义与胆魄,那份光风霁月的人格魅力,堪称举世无双。
赵凌心中很清楚,自己作为一个知晓历史走向的穿越者,许多行为看似与信陵君相似。
比如模仿曹操“跣足出迎”之类的手段,本质上更多是一种基于效率和人性的套路,是为了更快地收服人心,稳定局势。
他的心,远不如信陵君那般纯粹和正直。若论品性的高洁与真诚,他自知是比不了的。
这个时代的人们心思纯粹,他们会真心相信皇帝就是如同信陵君那般礼贤下士的明主,并因此誓死效忠。
而只有赵凌自己明白,他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理想君主的角色。
也正因如此,他内心深处,对信陵君那般真正拥有伟大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始终怀有一份深深的敬仰。
看着儿子流露出罕见的自省与对古之贤者的向往,嬴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慈爱。
他并未点破,只是静静地品味着手中的牛奶。
这时,赵凌忽然眼睛一亮,仿佛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凑到嬴政面前,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讨好与狡黠的笑容,如同寻常人家向父亲撒娇的儿子:
“父皇,您如今卸下重担,一身轻松,总得找些有意思的事情做做,颐养天年也不能太过无聊不是?”
他笑嘻嘻地说道,“朕觉得……以父皇您的学识、阅历和威严,若是能去尚学宫,帮朕管管那些正值调皮年纪的弟弟妹妹们,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既能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又能将您的雄才大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大秦的下一代,岂非两全其美?”
“去尚学宫?” 嬴政闻言,抚须的手微微一顿,眼中果然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光芒,“嗯……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他本就对赵凌创建的这座融合了诸子百家,旨在培养新型人才的学宫抱有极大的好奇。
想当年,他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不得不行焚书之举,严格法家,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无所知或不认可。
恰恰相反,他深知各家皆有长处,只是在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帝国稳定的抉择。
如今,内忧外患基本平定,匈奴都被打服了,百越归心,更有赵凌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继承者掌控全局,帝国根基已稳。
此时让诸子百家之学在可控的范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