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夫子讲解的是《尚书》中关于治国理政的篇章,内容深奥。
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时不时抛出问题考校学子。
当问到“如何理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时,几位踊跃的学子起身回答,虽引用了不少经典,但多流于表面,未能深入阐发。
赵夫子眉头越皱越紧,显然不甚满意。
他看了一眼宋念云,见她端坐窗边,目光沉静,似乎并未因方才的刁难而影响心绪……
他清了清嗓子,目光锐利地投向窗边,声音带着明显的考校意味,甚至有一丝等着看她出丑的期待……
“宋念云……”
这一声点名,瞬间将全学斋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她身上。
众人神色各异,有好奇,有担忧,也有幸灾乐祸……
宋念云似是从神游中被唤回,她缓缓抬起眼帘,目光平静地迎向赵夫子,并无丝毫慌乱。
她站起身,微微躬身:“学生在。”
“方才诸生所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你可听清了?”
赵夫子语气冷淡,
“你既入甲子班,想必对此亦有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他特意加重了“高见”二字,嘲讽之意隐约可闻。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着她的回答。
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极难回答得出彩,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已涵盖了大部分常见角度,若她只是重复,必然落入下乘,更坐实了无才之名;
若想别出心裁,又谈何容易?
最起码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了!
而且,在赵夫子明显不喜的情况下,说得越多,可能错得越多。
宋念云只是略一沉吟,便开口了,声音清越,不疾不徐,仿佛早已胸有成竹:
“回夫子,学生浅见。诸生所言‘民为邦本’,多着眼于民为赋税、兵役之源,乃立国之根基,此乃常理,学生并无异议。”
她先肯定了前人的观点,姿态谦和,随即话锋一转:
“然学生以为,‘本固邦宁’之深意,或不止于此。”
“‘本’之固,非仅指民数之众、物力之丰,更在于‘民心’之凝聚与‘民气’之顺畅。”
她引入了“民心”与“民气”这两个更具精神层面的概念,立意顿时新颖。
“《左传》有云: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民心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