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即便现在日子好了,但村里很多老人家节俭惯了,有了好东西也舍不得立刻用,总要“珍藏”再“珍藏”。
王婶子还打趣:“还有!我可警告你啊马春花,你不能因为自家婆婆不在了,就惦记我家婆婆!
现在咱们村的老人家,哪个不是‘香饽饽’?
手里攥着分红,谁敢不孝敬?我和他爹巴不得把我婆婆供起来呢!你想‘抢’走?门儿都没有!”
王婶子叉着腰打趣,一副“谁敢跟我抢婆婆我跟谁急”的架势。
总之这样的善意“提点”在九月九重阳节之后就越发的变多了些。
那些被“提点”的人大多会主动进城给家里的老人们置办冬衣冬鞋,再不敢像从前那样随意和怠慢。
这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人文关怀的日益重视,正是桃源村村民收入增加后最直观的体现。
它意味着桃源村的村民们,终于从去年的“活下去”,开始向着“活得好”迈进了一大步。
而一直都“活得很好”的李大宸几兄弟,在器械工厂的工地放假之后,也被宫里派来的侍卫郑重地接回京城准备过年了。
最近几个月,他们在桃源村的进步有目共睹,李大宸和李三煜联手研究的“脱谷机”只等着工厂建成,就能招募匠人大批量生产了。
还有“铁刃木风扇车”、“铁刃木犁”、“铁齿木耙”和带弹簧的修枝剪刀都已经被他们成功的研制出了样品机,也只等着器械厂建成就能投入小批量的试产了。
两人打算,第一批试产的“脱谷机”和配套的“铁刃木风扇车”等等优先在桃源村和桃溪村进行低价测试性售卖。
毕竟新式的机器,必须要先在周边进行大量的实操测试,等到确认批量生产出来的机器没有结构问题和质量问题之后才能大批量的往外面售出。
至于那些下了定金的河西村和各大田庄,那就算他们走运,将跟着桃源村和桃溪村拥有第一批“测试机”!
临近年关,四大学院也放了寒假,谢文和谢吉利一起,赶在大雪可能封路之前回到了村里,让冷清的谢家雅院热闹了不少。
只是谢锋因为玄策卫年底事务繁杂,还得晚些时候才能回来。
好在他在玄策卫训练营有独立的住所,每晚都能安心进入空间,和家人聊上一会儿,就跟从没离开家一样。
这晚,谢锋在空间里特意叮嘱谢广福:
“爹,村里新来的安太医一家,您多关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