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提出,他统计《神农本草经》中“相反者十八种”,首次明确“十八反”名称。
但其理论可追溯至东汉《神农本草经》的“七情和合”中“相反”之说,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进一步列出多组相反药对。
后世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将其编成朗朗上口的“十八反歌诀”,使其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
后来还被某些人修改过。
比如最有名的就是未来出现的乌头反半夏。
要是这么算,方言就不止一次用过。
所以十八反方言认为原版应该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流传的不一定是准的。
当然了,他这会儿肯定不会这么说,他只是说道:
“这正是董先生的过人之处。十八反是古训,但临床从来不是死规矩。董先生发现,海藻软坚散结、能破痰浊之结,甘草调和诸药、能缓攻伐之力,两者看似相反,实则‘相制相济’甘草能制约海藻的峻猛,海藻能借甘草的药力渗透得更深,反而比单用海藻效果强十倍。”
“董先生用这个方子治瘰疬,一辈子没出过毒副作用,反而活人无数。”
“事实胜于雄辩,这些都是能够查证的,咱们研究所里不是还有从甘肃来的人嘛,应该是知道这个方子的。”
老陶和老贺听完点了点头,方言既然敢这么说,那肯定不是胡诌。
“那你打算怎么改呢?”贺普仁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说道:
“原方加量3倍,虫类药研末吞服,以加强药效。另加鳖甲、消瘰丸(元参、牡蛎、大贝)、夏枯草、生半夏、鲜生姜,大大加强了养阴化痰、攻坚散结之力。”
这个方向其实是李可用了四十年时间总结出来的,最开始也不敢这么干,主要是太猛了。
果不其然,贺普仁闻言,有些惊讶的问道:
“加量三倍?”
这也太狠了,一上来就这么加?
他看了一眼一旁的几个人,这才说道:
“虫类药还研末吞服……他这身子虚得像纸糊的,会不会攻伐太过?全虫、蜈蚣本就偏峻猛,研末后药力直窜经络,万一耗了正气,可不是闹着玩的。”
老陶也跟着点头:“鳖甲、夏枯草攻坚散结是厉害,可这几味药都偏凉吧?他脚底板凉得像冰,上热下寒的底子,加这么多凉药,会不会把脾胃彻底冻住?之前还说要护着他的后天之本呢。”
两人的顾虑戳中了关键,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