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气阴,避免温燥药物潜在的耗伤弊端。”
“总体来说,这个思路不是否定李正吉的方案,而是从“固护阴液”的角度做了优化,更适合病人长期调理。”
听到师父的肯定,安东高兴的差点跳起来。
自己学了这么久时间,今天开方子总算是得到师父的认可了。
陆东华也没想到自己徒孙都能够在自己分析完毕后,想出新的解决办法来了,虽然是他先说了李正吉的全部辩证思路,算是把病已经说清楚后的方案,难度并不高,但是这个新思路也说明安东确实已经有些东西了。
方言这会儿看了看方子,说道:
“不错不错,只不过也有个小细节可以再斟酌。”
“嗯?”安东一怔。
他看了看自己的开的方子,有点没反应过来。
方言这时候就已经指着上面说道:
“病人脉沉弱尺部尤甚,确实有肾虚的底子,你的方子侧重气阴,没直接补肝肾。要是想更贴合“肾不纳气”的病机,或许可以加3到5克菟丝子,这味药性平,既能补肾又不温燥,不会破坏整体甘凉的药性,还能悄悄补上肾虚的短板,让“纳气”的效果更稳。”
安东盯着方子看了两秒,猛地一拍大腿:
“对啊!我光想着气阴了,把‘肾不纳气’这个根儿给漏了!”
他赶紧拿起笔,在方子末尾添上“菟丝子3g”,边写边说,“菟丝子性平,补肝肾还不燥,加进去既不破坏甘凉的底子,又能帮着收气,这样‘纳气’的劲儿就够了,不会光降不纳。”
方言又指了指方子上的“代赭石”,补充道:
“其实还有个小地方,代赭石虽然降逆力强,但药性偏寒,病人气阴虚,要是用30克,怕有点伤脾胃。可以先从20克开始,要是降逆效果不够,再慢慢加到25克,循序渐进,对身子更稳。”
安东连忙把“20-30g”改成“20g(视情况可加至25g)”,抬头时眼里满是兴奋:
“师父,您这么一点,这方子就一点毛病都没有了!要是真遇到这种病人,我按这个思路开,应该能行吧?”
“嗯,能行,不过还得记着动态调整。”方言靠在椅背上,说道:
“要是病人喝了两剂,口干减轻了,但打嗝没停,就把旋覆花加到12克;要是痰少了,竹茹可以减到8克,别盯着一个方子用到头。中医辨证,讲究的就是看菜下饭。”
一旁的陆东华也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