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内贡献分例》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适应期过后,各种细碎的问题开始浮现。有人为了多挣工分,在垦荒时只求速度不顾质量,翻出的土地深浅不一;有人在记录工分时与队正发生争执,认为分配不公;甚至出现了个别人偷奸耍滑,企图虚报劳作量的情况。
面对这些,胡汉并未急躁,他知道任何新制度的成熟都需要时间和反复磨合。他让张凉加强巡查,对劳作成果进行抽检,不合格者不仅不计工分,还需返工。同时,他设立了简单的申诉渠道,若对工分记录有疑,可向更高一级的负责人(目前主要是张凉和杨茂)反映,查实后予以更正,若属诬告则扣罚工分。
几次典型的处理案例公之于众后,谷内众人逐渐明白了规矩的严肃性,也看到了其中的公平所在。争吵和摩擦并未完全消失,但都被限制在了规矩框架之内解决,不再轻易演变成个人恩怨。一种基于规则而非人情或蛮力的相处方式,开始悄然改变着这个团体的气质。
夏去秋来,“希望坡”上的粟米迎来了真正的丰收。金黄的穗粒饱满沉甸,远非往年零星种植的收成可比。全谷男女老少齐上阵,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抢收之中。收获的粮食被仔细脱粒、晾晒,然后按照《分例》计入各自的工分,再统一入库储存。看着那堆满了好几个新建粮仓的粟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踏实和喜悦。这意味着,他们至少能度过一个不用为食物发愁的冬天了。
人口的增加和制度的相对稳定,使得胡汉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他授意杨茂和孙木根,集中工坊力量,优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利用缴获和交换来的铁器,尽可能多地打造标准化箭镞和矛头,武装所有战斗人员;二是全力攻关,争取在冬天来临前,制造出至少十架具备可靠威力和耐用性的改进弩。
孙木根果然不负所望,他带着几个助手,日夜泡在工坊里,反复试验、调整。终于在一个秋露凝霜的早晨,他捧着一架结构更加简洁、上弦省力且卡榫更加牢固的新弩,激动地来到胡汉面前。
“郎君!成了!您看这望山(瞄准具),按您说的加了刻度,还有这弩臂的弧度,俺们试了多次,五十步内,能破皮甲!”孙木根的声音因兴奋而有些颤抖。
胡汉仔细检查着这架凝聚了孙木根心血和自己部分思路的弩,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当场下令,重奖孙木根及其助手,并将其名字刻在了工坊的“功臣榜”上——这是胡汉新设的,用于表彰技术贡献者的方式。消息传开,极大地刺激了谷内钻研技术的风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