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汤达成跟王濛商量这次派谁跟着刘一民一起去,《联合早报》文艺训练营除了邀请刘一民之外,还邀请了蒋子龙和王安忆。另外还邀请作协派出一个作家访问团参加,人选由作协决定。
刘一民拿着邀请函走出了作协,访问团的人员就由作协、文联和文化部讨论去吧。
走到作协院子里的时候,作协大楼上已经挂起来祝贺刘一民获得金狮文学奖的横幅了。
得知消息赶来的记者恰好拦住了刘一民,他们本来想拍一拍作协大楼的横幅,没想到来了个搂草打兔子,碰到了刘一民。
“刘一民同志,您能跟我们讲两句吗?”《燕京日报》的记者笑着问道。
“可以。”
“你对于这次获奖怎么看?”记者快速地问道。
刘一民平静地说道:“得奖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我认为交流更重要。新加坡《联合早报》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让我能够和全世界优秀的华人作家一起聊天。”
“到了新加坡,你最想跟他们聊什么呢?”
刘一民笑道:“当然是聊中华文化和华人文学,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文化和华人文学是我们之间最大的公约数。”
“您有什么想见的作家吗?”
“岛上的作家三毛,我对她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读者也可以去了解一下,看看她跟她丈夫的感情和在撒哈拉沙漠的异域风情。”
在院子里聊了约十分钟,刘一民就骑着摩托车离去了。小报社的记者跑得快,围在这儿的记者大多都是地方媒体,央媒如《人民报》《中青报》要采访刘一民,肯定是约访。
刘一民从作协出来,拿着邀请函去了一趟人艺,将这喜讯告诉了曹禹。
曹禹乐呵呵地说道:“你来的时候,我已经接到老沈的电话了。老沈说部里对这次获奖很重视,甚至要比意大利的诺尼诺和美国图书奖都重视。
这是咱们华人内部的文学交流,而且是大陆作家获得文学奖,这意味着在华人作家里面,大陆慢慢地将处于一个引领地位。这种聚光灯产生的聚集效应,将是巨大的。”
曹禹从刘一民手里接过邀请函看了一会儿,看完后再次递给了刘一民。
“我明白。”刘一民说道。
这个文学论坛不是第一次召开,姚雪垠就去过一次,可惜是看别人领奖,产生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谈完文学奖的事情,曹禹指了指桌子上的《绣春刀》:“有点意思,可惜不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