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出来的能量。
交接前2秒。
布雷克的“直道收尾控制”。
从“冲到底”到“控着冲”。
布雷克跑第二棒时的步频像上了发条的钟摆,但接近交接区时,他做了一个与“全速冲刺”不同的动作。
步频快速下调0.5。
这不是疲劳导致的减速,是米尔斯这边,立棒式交接要求的“收尾控制”。
因为他发现在这个速度一下博尔特和布雷克的交接会更流畅,看起来是损失了一些高速交接的速率,但是如果失误的话,这里的损失会更大。
他只需要在这里稳定交接就行。
不需要这两个人搞出什么新花样。
对比牙买加队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去年的伦敦,那种粗放交接,这是最明显的变化。
以前第二棒是“冲到底算完”,递棒时身体还在往前栽。
现在要“控着冲”,在保持速度的同时给递棒留足“稳定窗口”。
在渐渐开始接近博尔特的时候。
布雷克把棒体斜贴在腰侧,算着和博尔特的距离,他的右手做了一组“隐形动作”。
拇指从棒体侧面移到顶端,食指和中指顺着棒身滑向中段,握点比接棒时后移了3厘米。
这个调整是为了“适配博尔特的接棒高度”。
博尔特身高1.96米以上。
臂展也很长。
接棒手的位置比普通人更高更长。
布雷克若按原握点递棒,手臂得向上抬,容易打乱身体平衡。
那么米尔斯就设计了一个点位的区别。
比如现在握点后移。
那么棒体前端就可以自然抬高2厘米。
刚好对准博尔特掌心的高度。
对比前两次奥运会的交接。
当时他没调整握点,递棒时右臂抬了10厘米,躯干跟着向左侧歪了3度,博尔特不得不变换手型去“够棒”。
而这次他的躯干始终保持正直,左肩和右肩的高度差不超过1厘米。
这也是为什么博尔特很多时候,需要做一个换手的原因。
换手这个动作毫无疑问,会影响运动员的最大速度。
会影响运动员把速度加上去的流畅性。
但你也可以观察博尔特也不是每一次大赛都会换手。
因此你完全要看交接位置,他舒不舒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