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额外的区段调整,那么接棒之后自然也用不着换手。
可以直接启动。
只见博尔特
博尔特启动前,右肩比左肩低2厘米,这是他独有的“预备姿态”。
背阔肌和菱形肌提前收缩,把接棒手的位置固定在“后上方175度”。
即便是去年时他的接棒手位置,都是随心情变,有时高有时低,布雷克得跟着调整递棒轨迹。
现在他的右手像被“焊”在了固定位置。
肘部弯曲160度,前臂与地面平行,掌心形成一个“凹陷的接棒槽”。
专门能匹配立棒式的交接。
这种“肌肉记忆预激活”让他启动后手臂不用再动。
以前启动时手臂会随身体晃动,接棒前得花时间找回位置。
现在从启动到接棒,右手的位移不超过5厘米,布雷克的递棒轨迹能完全“嵌入”他的接棒槽。
虽然对比那种高强度高精准的接力技术还是不算特别好,但这对于原本的博尔特来说已经改善很大。
并且还是那句话,克服了需要交接换手的尴尬。
就光这两点的改善。
米尔斯就足够保证博尔特跑得更快。
砰砰砰砰砰。
交接瞬间。
随着两个人越来越近。
当布雷克的指尖距博尔特掌心还有10厘米时,棒体前端已经微微向上翘起。
这个角度是两人磨合了200次才找到的“黄金角度”。
0.2秒后棒体完成传递,整个过程没有一丝碰撞声,像以前经常出现交接棒的碰撞,甚至因为后面和前面交接的脱节影响启动。
现在几乎没了。
虽然也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道,200次也不算多,但还是那句话,他们之前的起点太低了。
既然之前起点低,那么再随便的规范化一下,稍微努力努力确定正确的训练模式。
就很容易让他们达到及格的分数线。
这就是米尔斯立棒式交接的核心。
以前是“布雷克把棒塞给博尔特”。
现在是“棒体顺着两人的发力轨迹‘流’过去”。
砰砰砰砰砰。
棒体做“弧形过渡轨迹”。
布雷克递棒时没直着送,而是让右臂先向内收再向前伸,形成一个“半径15厘米的弧形轨迹”。
这个弧形是为了“匹配博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