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交接位置足够好,他就直接会用主要手接棒,只有交接位置不好的时候,他才会用另外一个手拿到接力棒再进行换手。
毕竟对于牙买加的绝对实力来说,只要交接棒成功了就行了,那就意味着胜利就在眼前。
不需要想这么多。
但是在米尔斯这个设计下。
博尔特理论上就不需要再进行换手。
一次都不需要。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交接前1秒。
博尔特的“启动时机计算”。
米尔斯让他的变化是,从“凭感觉”到“凭信号”。
他的目光锁定在前方20米的跑道上,像在提前“预览”自己接棒后的加速轨迹。
先不要着急启动。
先不要着急预跑。
这是米尔斯立棒式交接教给他的“新习惯”。
以前启动靠“听见脚步声就跑”,经常要么启动早了站着等,要么启动晚了追着接。
现在靠“多重信号校准”,启动时机的误差能控制在0.02秒内,比粗放交接时减少了0.05秒。
交接区地面有一条“隐形参照线”。
那是博尔特在训练时用胶带贴的,位于10米线后1米处。
虽然比赛不能这么做,但是只要训练多了,就会有一个大概的惊艳感觉。
让这一条隐形的参照线存在于博尔特的心理就行。
只见博尔特的眼角余光始终盯着这条线,当布雷克的左脚尖踩过线的瞬间……
他的左脚同时蹬地启动。
而之前他更多的是看人影或者是听大概的声音。
这个“标线触发”比“看人影”精准得多。
2011年大邱世锦赛时他靠看布雷克的影子判断时机,影子受灯光影响会变形,启动误差有0.05秒。
现在踩线启动,误差直接压到0.02秒。
更关键的是“启动第一步的角度”。
他的左脚不是向前正蹬,而是向外偏了5度,落地时前脚掌刚好落在跑道中线右侧3厘米处。
而且,这里有个细节,就是上面这一句——
因为。
这个角度能让他启动后身体自然向内侧倾斜。
做完之后。
刚好对准布雷克的递棒方向。
不用再调整躯干姿态。
既然队的精准不需要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