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的移动方向”。
博尔特之前接力启动后,向前跑,若棒体直线传递,会与博尔特的接棒手形成“横向速度差”。
弧形轨迹能让棒体前端“追着”博尔特的手移动,两者的相对速度差从0.5米/秒减到0.1米/秒。
去年时他用直线随意递棒,博尔特的手就不得不向内侧移2厘米去接。
最后导致接棒后右臂回收时撞了微微碰了一下身体。
这次棒体顺着博尔特的手移动。
他接棒时掌心几乎没动,手臂自然向后收,连指尖的肌肉都没出现多余震颤。
感觉就是一个字……
真舒服。
这就是米尔斯设计“弧形过渡轨迹”交接二三棒的好处。
只要能让博尔特接棒更舒服。
就够了。
只要能让他不做无谓的换手。
就够了。
至于具体能节约多少时间,不需要那么精益求精,反正比以前快。
就够了。
在布雷克即将跑到位置的时候。
一把伸出交接棒。
两个人在运动中开始进行交接。
棒体接触博尔特掌心的瞬间。
两人的手指同时产生“压力感知”。
布雷克的食指能感觉到博尔特拇指施加的握力——这个力度是他们约定的“接稳信号”,收到信号后他的指尖立刻放松,但不是“完全松开”,而是保持着一点点轻微推力。
这是为了把棒体向前“送”0.5厘米。
这么做可以让博尔特在感受到棒体前端触到掌心时,还能让自己拇指和食指同时收缩,握力增加,减少失误。
两个人在起步之后。
等布雷克的指尖完全离开后,博尔特才把剩余手指扣紧棒体。
这种“同步松握”比粗放交接快了0.03秒。
比如2009年时布雷克松手晚了0.02秒,博尔特已经开始向前跑,棒体被“拽”了一下,导致他第一步步长缩了起码半米。
这就是反向例子。
而这次棒体脱离时的速度与博尔特的前进速度完全一致,没有一丝拖拽感。
没有拖拽感,也就意味着没有身体重心的“对冲抵消”。
所谓对冲抵消,就是在说布雷克递棒时向前冲,博尔特向前跑,两人的重心原本会形成“对冲”。
比如2011大邱年时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