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框架。
全力冲刺变成了“维持节奏完赛”。
这样让他们明白了。
很多东西看起来简单。
事实上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
190米处,谢正业的身体已进入“冲线爆发态”,过弧顶阶段构建的技术优势在此刻凝聚为最后的决胜力量。
多源感知系统完成“终极校准”。
视觉系统锁定终点线的电子感应区,精准定位躯干过线的最佳角度。
本体感觉系统反馈核心肌群的当前张力,确保发力强度处于“临界高效区”。
前庭系统则彻底稳定,避免冲线前的姿态波动。
基于这套精准感知,他启动100米冲线技术复用的“核心收缩发力”。
腹直肌与背阔肌瞬间提至90%紧绷度,像两块夹板将躯干固定为“刚性平面”。
同时借助摆臂后摆的惯性,将胸腔向前推送半寸。这一动作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肌肉记忆驱动的“本能执行”。
过弧顶时的动态平衡训练。
让他对“躯干过线时机”的把控精确到毫秒!
无需抬头确认。
便能感知身体与终点线的相对位置。
感觉不错!
风速很好!
那么……
不可辜负啊!
195米。
谢正业的摆臂完成“最后一次高效牵引”。
双臂摆动幅度收窄至28厘米,肘部夹角稳定在85°,摆臂轨迹与躯干前进方向完全平行,避免任何横向力消耗。
此时他的下肢肌群虽因耐力消耗出现轻微酸胀,但借助核心肌群的刚性传导。
蹬地推进力仍保持在峰值的85%。
每一步都像在向终点线“精准叩击”。
这就是历史级速耐的可怕。
周兵在190米处启动“最后冲刺”,却因前期技术衔接的体力损耗,难以实现有效突破。他试图通过拓展步长缩小差距,192米处步长增至2.65米,达到全程最大幅度,却因核心刚性不足,上半身出现0.5°倾斜,蹬地反作用力出现侧向分力,不仅未能提速,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耐力储备。
196米处,他的摆臂与蹬地节奏出现脱节,摆臂前送时恰好赶上脚掌落地,导致发力冲突,速度提升陷入停滞。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简单一点的就是。
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