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将体力精准分配至关键环节。
135米处,他的股四头肌传递轻微疲劳信号,感知系统立即反馈至大脑,核心肌群随即微调发力重心。
将蹬地发力的主导权从股四头肌向腘绳肌转移,同时缩小曲臂摆臂的发力半径,从肩部主导转为肘部主导,减少上肢肌肉消耗。这种“局部减负、重点保速”的调整。
无需改变整体动作框架。
却能有效延缓乳酸堆积。
确保摆臂与蹬地的协同精度不下降。
周兵在此阶段陷入“耐力硬扛”的困境。
他的步幅型技术对核心刚性要求极高,140米处核心肌群疲劳导致髋关节前送幅度减小,步长优势开始弱化。
为维持步长,他不得不强行提升下肢发力强度,反而加速了快肌纤维的疲劳,145米处蹬地力度出现明显波动。
不过他也算是经验丰富。
很快就重新稳住。
梁佳宏的直臂摆臂力传导效率本就偏低,140米后因体力消耗,摆臂对蹬地的牵引力下降15%。
速度持续下滑。
唐星强和潘星月已无法维持基础技术动作,摆臂幅度忽大忽小,蹬地时脚掌触地位置偏差增大,与别说和前两名,和梁佳宏的差距都在继续扩大1.5个到2个身位。
最后五十米。
谢正业已经锁定胜局。
但胜利不是他要的。
或者不仅仅是他要的。
直道后段,谢正业将“动作少冗余”原则贯彻到极致。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微调,剥离所有非必要的能量消耗。
他的颈部肌肉保持放松。
头部稳定中立,避免多余动作干扰重心。
肩部自然下沉,减少空气阻力对上肢的影响;脚掌触地时精准落在身体重心正下方。
避免因落地偏差导致的能量损耗。
更关键的是,过弧顶时激活的神经肌肉控制效率仍在发挥作用。肌电信号显示,他的核心肌群与下肢肌群的协同误差始终控制在0.003秒内,每一次蹬地的地面反作用力都能被高效转化为前进动力。
160米处,疲劳度累积。
谢正业是拥有速耐天赋。
但……
那不代表不疲劳。
真的是两个概念。
他的视觉系统迅速捕捉风速变化。
科学御风技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