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前庭系统同步反馈身体平衡状态。
核心肌群瞬间微调躯干倾斜角度。
将风阻影响降至最低。
动作节奏丝毫未乱。
周兵正好相反。
技术执行开始出现“冗余动作”。
165米处,他因疲劳导致摆臂出现轻微横向摆动,不仅消耗体力,还产生了与前进方向相反的分力,速度提升受阻。
他试图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弥补,却因呼吸与动作衔接脱节,进一步打乱了发力逻辑。
不过好在。
他也是把自己逼迫到了极限。
才会这样。
不是谢正业全亚洲就可能只有奥古诺德可以做到让他们全力以赴。
苏神?
那是玩票200米的。
周兵根本没有算在里面。
梁佳宏、梁劲生等人已彻底沦为“技术追随者”。他们的动作调整完全依赖对前方选手的模仿,却因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模仿动作形似神不似,反而加剧了体力消耗。
这就是盲目模仿的下场。
没有科学理论支撑,只是模仿可能变成四不像。
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
179米。
直道末端,谢正业启动“冲线技术预备”,这一过程是100米冲线技术的延伸,却因200米的耐力消耗需求做了优化。
他的核心肌群开始提前蓄积爆发力,腹直肌与背阔肌的张力提升至85%,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36°,为冲线时的躯干过线储备势能。
同时,摆臂的频率保持稳定,避免因急于加速导致动作变形。
185米处,他的感知系统完成“最后一次环境扫描”。
确认赛道无异常、风速稳定后,大脑向全身肌群传递“冲刺指令”。
此时,过弧顶阶段积累的技术优势已完全转化为胜势。
多源感知确保方向精准,核心稳定保障动作不变形,能量分配让耐力储备充足。
他的身体像一台精准调校的机器,每一个技术环节都在为最后的冲线服务。
周兵此时已无力回天。185米处,他的核心刚性彻底下降,上半身出现明显晃动,步长从2.5米缩至2.3米,虽拼尽全力提升摆臂频率,却因技术协同性下降,无法形成有效加速。
其余选手们则已进入“完赛模式”。
技术动作仅能维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