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盲目提升步频,而是凭借身高赋予的天然优势,将步幅潜力彻底释放——
腿部蹬地时不再克制,髋部充分打开,大腿前摆幅度瞬间拉大,每一步都带着“跨栏式”的舒展与力量。
原本就远超对手的步幅,此刻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一步便能覆盖布罗梅尔近一步半的距离。
高大身形的技术优势在这一刻完全凸显:赵昊焕的躯干依旧保持稳定,核心肌群如钢索般紧绷,避免了高大选手后程加速时易出现的身体晃动,肩部下沉不耸动,上肢与下肢形成完美的发力协同。
他的手臂摆动幅度同步加大,却始终保持着精准的前后轨迹,没有丝毫横向偏移,每一次摆动都如同为大步幅提供“助推力”,将上肢力量高效传导至腿部,形成“摆臂-蹬地-步幅”的闭环发力链。
这种技术表现,完美规避了高大选手常见的“发力分散”问题,将身高带来的力学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反观领跑的布罗梅尔,50米后逐渐显露疲态。这位1.75米的小个子选手,前半程的步频优势已逼近极限,身体重心虽依旧压低,但蹬地时的爆发力明显减弱。
他的技术特点本就集中在短距离冲刺,步频快、启动猛,却受限于身高,步幅难以进一步拓展。
当赵昊焕的步幅优势全面爆发,布罗梅尔的步频优势瞬间被稀释。
他试图通过咬牙提升步频维持领先,却导致动作开始变形。
肩部不自觉耸动。
手臂摆动出现轻微横向晃动,核心控制能力下降。
身体在高速中显得有些颠簸。
原本流畅的节奏被打乱。
速度提升陷入停滞。
紧随其后的乌贾,此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这位身高一米八几米的小鹰国选手,既没有布罗梅尔的极致步频,也没有赵昊焕的绝对步幅优势,50米后试图同时提升步频与步幅,却顾此失彼。
他的蹬地动作变得急促,大腿前摆幅度不足,步幅未能有效扩大,步频也因体能消耗难以维持原有水平。
技术上的短板逐渐暴露。
上肢与下肢的协同发力出现脱节,摆臂节奏与蹬地频率不再同步,身体晃动幅度加大,能量损耗明显增加,不仅没能追赶布罗梅尔,反而被身后的赵昊焕迅速逼近。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60米,快速接近。
70米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