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转身,神色淡然:“走吧。”
两人并肩入殿,未及靠近,便听见殿内传来低沉的咳声,朱元璋正倚在龙榻上,手中竹杖轻轻点着地面,眉头紧锁。
的面前摆着一份急报,墨迹未干,纸角却已被他握得起了褶。
“瀚。”朱元璋抬起头,目光沉重,“北方传来奏报,山东青州有人借‘心棚’之名,自立‘公判棚’,号称‘民自决’,实则纠众私斗,杀伤十余人。”
殿内空气似乎瞬间凝固。
朱标皱眉:“父皇,莫非是假棚之祸已蔓延到外州?”
“哼。”朱元璋一声冷哼,怒意在眼底翻涌,“‘棚’本为济民,怎到他们手中就成了私刑?若此风不止,朕立国之本,岂不被他们以‘民意’二字颠覆?”
“是有人在推波助澜。”
朱瀚沉声道,“‘心棚’之法未行三日,便有假棚远至青州,不是偶然,是蓄谋。有人想借‘人心’的旗号反卷官威。”
“你可有计?”朱元璋看着他,声音低沉如雷前的压抑。
“有。”朱瀚的眼神慢慢冷下来。
朱标听得一怔:“问心队?不执法,只问话?”
“对。”朱瀚道,“言胜于刀,理重于力。若我们一出手便是铁骑镇压,只会让他们有口实:‘朝廷畏民意,故杀民声。’但若是让他们自己在光下露出虚妄,他们便无处遁形。”
朱元璋的竹杖在地上“咚”的一声,沉沉有力:“好,就依你计!刑部、兵部、鸿胪寺各出三人,随你入青州——三日之内,朕要青州‘心’明如镜。”
“臣领旨。”
两日后,青州。
风沙扑面,城外的土路上,一队骑兵缓缓而行,前头的朱瀚披着素色官袍,腰间的玉佩轻轻撞在刀柄上,发出“叮”的一声脆响。
朱标骑在他身侧,神色庄重,身后跟着九名官员与三十名精兵,旌旗不插,鼓声不鸣,仿佛一队普通的行旅。
“青州这地,我来过一次。”
朱瀚眯眼望着前方,“民风剽悍,喜好拳脚。
若有人挑头,三言两语便可聚众。”
“这次挑头的,可是青州士绅刘瑾。”
随行的鸿胪寺官员杜淮压低了声音,“此人素有‘青州四公’之首的名号,号称‘替天行道’,早年曾救灾立功,被百姓拥戴。”
“救灾立功?”朱瀚冷笑,“好一顶帽子。人最危险的,不是他手里的刀,而是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