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田乡巩固战果,分配收益的时候,从城里败退出来的四五千倭军也在城外逐渐汇聚。
反攻城池,他们是不敢的。
毛利家在出云组织过反击,但是都损失惨重,于是只能被动防御。
站在一处山头上,津田城守备望了许久已经失陷的城池,只能无奈叹气。
“收拢人手,我们去大田乡。”
附近最大的城池就是大田,那里也有近万倭军驻守。
他们退过去,也可以增加大田城防守的力量。
而且,那里才有粮秣,不然几千人在荒郊野外,不用明军来打,几天时间士兵就会因为饥饿溃散,再难收拢。
趁着现在军心还在,收拾溃兵退到下一个城池去,这才是保存实力的办法。
随着护卫传令,武士们开始呼号士兵,简单整编后就带着他们踏上前往大田乡的路途。
这群溃兵许多手里连竹枪都丢掉了,就是赤手空拳。
毕竟两丈长的武器,携带逃命是很累赘的。
好在铁炮和大筒还留下千余支,保留了近半的火器,见到家督应该能交代过去。
士兵不值钱,竹枪不值钱,可是火器很贵,很难打造,那才是各家家督最看重的东西。
花了一天时间,这支溃兵就穿过了津田乡和大田庄之间唯一的山城。
在这里,总算让这群溃兵吃上顿热乎饭食,虽然只是半饱,也比之前赶路饥肠辘辘的状态要好的多。
同时,津田城被明军攻陷的消息,也由这里的信使飞快传递回大田城去了。
倭国此时的城池,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山城、平山城、平城和水城。
山城是在要害处筑起的城,城中所属武士平时居于山中或山下的村镇,战时则登上位于山头的城郭作战,不同的山势所筑的山城的形式也是不同,因地制宜在险要处筑城。
近江小谷城就是以山体筑成,而备中松山城则是筑在山顶,因为对地势越高越不易遭受进攻的共识,一般的山城都不会放弃高度上的优势。
当时号称“长攻不落城”的能登七尾城、美浓稻叶山城、出云月山富田城等就是山城的杰出代表。
平山城则是与山城同时出现的一种城郭形态,主要是因为自然地势条件的限制,如筑于丘陵、小山上的城。
这种城和山城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城里也居住平民,和中国古代城池类似,只不过这种城池也往往不大,毕竟近山地区,平民多分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