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师。
随着对壕镜的旨意明旨下发,京城的许多百姓第一次知道大明居然还有块土地被地方官员擅自租给外邦之人,对方还建立的自己的管理机构,修建了炮台,如同法外之地。
市井坊间对于南方的壕镜议论纷纷之时,京城官场的视线却全部都看向西北的大同。
没有不透风的墙,早前大同的急报已经悄然传开,北地雪灾,连习惯了苦寒气候的蒙古人都被冻得受不了。
即使相隔甚远,可四九城依旧能够感受到那一丝严寒。
“首辅大人,宫里还没有消息吗?”
内阁魏广德值房,散衙前例行会议开始,申时行就问起之前召集的阁议,推举入阁人选。
不过昨日魏广德就把举荐名单递上去,可都两天了,乾清宫里依旧没有传出万历皇帝选定人选的旨意。
“没有,应该还在斟酌吧。”
魏广德苦笑道,这两天万历皇帝也没有召见他,或许是因为没什么重要的奏疏递过来。
至于早前的倭国,万历皇帝最近似乎都选择了放手,不再紧盯着不放。
这样的心态,其实才是处理国家大事时应有的态度。
下面人可以根据事件轻重缓急表现出焦急,紧张,但是到了宫里,那一切都得淡然处之,这不仅是表现上位者对下面事件的不屑,更是可以用旁观者身份理清思路,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名单,就是魏广德心仪的三个名字,只是万历皇帝会考虑这么久,是他没想到的。
不过,也因此,魏广德有了猜测,那就是或许这次万历皇帝那里考虑的不是简单的增补一个阁臣。
大明的内阁,一直没有明确的定额,不是说四殿二阁的大学士头衔就认为内阁只能最多六人协助处理政务。
实际上,每一处殿阁大学士都可以有多人同时担任。
最初入阁之阁臣,多是从东阁大学士开始,随着功劳和资历的提高,殿阁也会逐渐上升。
但是,殿阁和在内阁里的地位并没有固定的匹配。
也是因此,皇帝要往内阁塞几个人都可以。
在大明朝,内阁人数多在三人到七人之间,两人内阁都很少见,多现于阁臣增补的间隙。
所以,现在内阁只有魏广德和申时行,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是正常情况。
当然,七人其实也不是上限,大明内阁阁臣最多的时候,曾经出现同时有十名阁臣在内阁办差的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