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洛把他写的奏疏也给两人看过后,这才吩咐交给驿递,八百里加急送报京城。
而此时的魏广德,也确实在翘首以盼大同的奏报。
毕竟,这次事务是他做出的判断,也是他负责执行,能不能借助天灾逼顺义王就范,很关键。
成功,大明就算把手伸进蒙古,可以开始有限的对其进行管理。
而失败的话,后果是什么,魏广德不敢确定,会不会在冬日里边镇爆发激战,这都是有可能的。
毕竟,不打是饿死,打了是战死,但有可能获得成功,从大明抢到粮食。
而兵部,在下发给大同文书后,也给包括山西镇在内的所有边镇发去紧急动员令,把大同镇的情况进行通报,让他们也秣兵历马做最坏的准备。
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多,只不过大家都更加关注大同的结果,而史书也只会记录这些,对朝廷为此事发布的其他命令,往往避而不谈,所以后世人看史书,很多时候会感觉似乎古代王朝的运转都是呆板的,没有活力。
但实际上,每件大事的背后,朝廷相关衙门往往已经下发数份,十数份其他文书以策万全,根本就不是史书中记载的那一点。
而广东肇庆宽阔的大街上一座气派豪华的府邸,这里就是大明两广总督行辕所在地。
自嘉靖中后期沿海倭患严重,时任两广提督吴桂芳将总督署从广西梧州迁至肇庆,因当时广东惠州、潮州海寇猖獗。
自此后大明一朝,两广总督行辕就一直驻扎在此,清朝乾隆年间才又迁至广州。
此时庄严肃穆的大街上,一批驿马飞驰而来,让周围行人纷纷侧目。
带驿递到达衙署门前,驿差飞身下马,从背后取下竹筒,双手捧着就往总督行署小跑着走去。
他丢下的驿马,自有门前护卫牵引到一旁拴马桩上。
不多时,大明两广总督刘尧诲就收到京城来的加急旨意。
行署办公正堂,刘尧诲已经取出里面的文书,只是简单一瞥就眉头紧皱。
朝廷居然关注起壕镜事务,而且这次显然不同以往,是要重新确定香山县和壕镜的关系。
关键是,朝廷不止向他这里,还向在浙江的俞大猷下发旨意,让他派兵进驻壕镜。
刘尧诲字君纳,晚年自号凝斋,明湖广临武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先后授江西新喻县令,以治行高等调南京刑科给事中。
疏论御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