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那三篇诗,现在沪上甚至是苏南、安徽的学生都在传——咱们《未名湖》除了校内和周边几所学校,有这传播力吗?”
查建影轻轻敲了敲桌子,目光扫过众人:“别光说气话。《浪潮》的挑战不在阵仗大,在它踩准了现在的风气。
大家既想看到传统的根,又想看到新的东西。咱们《未名湖》守着五四传统是对的,但也不能总盯着校园里的事,是不是也该试试像许成军那样,把校园文学和外面的文坛对话接上?”
邹时方点头附和:“我上周去系里,听王瑶先生说,现在不少青年作家都在关注‘中外文学怎么融’的问题,许成军不过是先把这话题放进了校园刊。
咱们要是还只登‘回忆知青岁月’‘歌颂未名湖’的稿子,用不了多久,学生们该去追《浪潮》了。”
夕阳渐渐沉下去,活动室里的光线暗了下来。
刘镇云把《浪潮》和《未名湖》并排放在桌上,两本杂志的封面在昏光里对着望。
一本红得热烈,带着破局的锐劲;一本黑得沉稳,守着传承的厚重。
“下周开组会,把这事议透。”
刘镇云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浪潮》应对:1.约校外作家稿2.增设‘中外文学对话’栏”,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安静的活动室里格外清晰。
“咱们不能让南方的校园刊抢了先,未名湖的水,也该起起新波澜了。”
增加校外作家投稿,其实是《未名湖》前世就在搞。
北岛、史铁升这些都是这时候与北大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北大中文系及相关领域处于人才井喷期。
很多后世耳熟能详的作家都是毕业于这一时期的北大。
比如海紫。
当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刘镇云猛地一拍桌子:“《未名湖》不能做许成军的诗迷、书迷!我们要向《浪潮》开战!“
查建影一看他这么激动,也附和了一句:“《未名湖》蕴含我们的心血,北大更是中文殿堂,我们不能认输!”
一时间倒也弄得众志成城,给五四文学社众人打满了鸡血!
在收拾桌子的时候。
邹时方无意见看到刘镇云在写什么。
上去偷偷瞄了一眼。
等看清的时候,一脸震惊!
喂!
局座!
你特么就这么开战!?
就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