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大院里藏着的“复杂人心”,搬到了谅山的猫耳洞里。
读到最后,他眼眶热了热:“20岁能写出‘记忆的重量’!天才!天才!”
他和那些小年轻不一样,他能看出这篇长篇的价值。
国内过去有好作品么?
他想是有的。
但是上一次在文风上、写作技法上、行文逻辑开先河,写出了不一样的内容是什么时候?
大抵是讯哥儿写《狂人日记》。
这作品有多厉害?
可以这么说,这篇《撕不碎的红绸》如果是他的作品直接能把抬到中国近当代文学的第二梯队。
第一梯队只有一个。
还是讯哥~
他犹豫片刻,从包里拿出张稿纸,一笔一字写了起来。
而与此同时,全国所有热爱文学的人、所有能够被《清明》辐射到的地方,都在为《红绸》里的故事心折。
许成军火了?
不对,说火已经有点埋汰他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坛已经不把他看做青年作家,而是有实力的作家、学者。
即使他才20。
但无所谓,虽然文坛少不了什么余化、jk.罗琳这样的大器晚成的例子。
但是天才才是文学领域更让人信服的代名词。
雪莱二十岁创作《麦布女王》,兰波二十岁前完成《醉舟》《地狱一季》,雨果二十岁出版诗集《颂歌集》.
谁介意多个许成军?
——
1979年12月25日。
《人日》文艺评论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红绸破茧:论许成军〈撕不碎的红绸〉的叙事革命与人性深度》的长文。
署名“王盟”。
彼时京城机关大院的残雪还挂在槐枝上,这篇带着温度的评论,却在文坛掀起了滚烫的讨论。
它不仅是一位文学前辈对后辈的盛赞。
更是对70年底最后一年的中国文学“破局之作”的精准定调。
“读许成军《撕不碎的红绸》,如见一柄利刃剖开时代的脉络。
当多数战争题材还在‘我方正义、敌方邪恶’的单向叙事里打转时,这个20岁的青年,竟敢把越南士兵阮文孝的迷茫写进纸页:‘1965年你们帮我们打美国,现在为什么打我们?’”
文章开篇便直击1979年文坛的核心症结。
王盟以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