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文化的破冰之旅。
过去几十年,国门紧闭,人们习惯了“拿来主义”,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翻译进来的苏俄文学、欧美名著,潜意识里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更圆。
如今,突然听说身边同学的作品要被那个出版了大量汉学典籍、素以高标准著称的岩波书店相中,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哪怕是小霓虹的。
当然,这同学也显得有点不普通就是了~
那么多西方文学走入国门,我们的文学也能走出去了?
很多人有种不真实感,将信将疑,但更多的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期待。
公告栏上,有人用红纸黑字贴出了《红绸》里的金句,旁边用粉笔写着:“见证历史,中国文学出海!”
浪潮文学社的办公室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打听消息、想提前预定可能出版的日文版的同学络绎不绝,让代理副社长许得民和林一民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诶诶诶!还没确定呢!别乱传啊~”
“诶呀,没有的事,社长不让说!”
连苏曼舒在经济系资料室查数据时,都有相熟的同学凑过来,小声问:“曼舒,你家许成军是不是要成国际名人了?”
这种氛围,在元旦过后不久,随着一位特殊访客的到来,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来的是《文汇报》文艺部的资深记者,韩众,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人。
《文汇报》此时在知识界、文艺界影响力巨大,以其相对开阔的视野和对文化动态的敏锐捕捉而著称。
在沈老给《文汇报》下了指示后。
对待许成军的态度,骤然转变。
让许成军想报复的地方都没有~
韩记者显然做了充分功课,他没有直接去打扰许成军,而是先找到了中文系的教授了解情况,又与学生会的干部、浪潮文学社的成员聊了聊,最后才通过学校宣传部的安排,在仙舟楼那间熟悉的办公室,对许成军进行了一次正式采访。
章培横:你这记者也挺能做面子功夫,这小子在复旦中文系什么地位?
这帮人能说他坏话怎么的?
几天后,在魔都一家涉外宾馆的会客室里,许成军见到了马场公彦。
这位总编辑年约五十,戴着金丝眼镜,穿着合体的西装,举止间透着日本学者特有的严谨与客气。
但眼神中审视的光芒却难以完全掩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