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公彦此次来魔都也是个巧合。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文化交流频繁。
岩波书店作为日本学术出版的代表,积极响应政府“文化立国”政策,推动中日书籍互译。
他这次来其实是为了岩波书店与中国商务印书馆合作,翻译出版一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岩波书店一向以“低处高思”(生活向下,思想向上)为理念,更倾向于出版具有学术深度的作品。
本来中国当代作品不在其考虑范畴。
但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元在与其交流时,无意间提了一嘴:“当前中国最火的是一位年轻作家的《撕不碎的红绸》,具有史诗感和现代性,不弱于当前世界主流文学作品。”
陈元认为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
虽然确实是不知道国外能对《红绸》有什么评价~
但是至少国内是赞誉一片,一会和《狂人日记》比,一会和《静静地顿河》比,一会又和《永别了,武器》比。
国内这阶段还这没人有这个待遇。
马场公彦没当回事。
他是个中国通,长期关注东亚学术交流,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情况他一直通过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以及大使馆的人脉去了解。
总之,他不信,有人能写出比日本战后文学更有水平的作品。
为什么不是现在呢?
他觉得这一时期“内向的一代”的作家以及新社会派的推理作家也很垃圾!
算了,给陈君一个面子。
午后。
冬日的阳光透过复旦仙舟馆办公室的玻璃窗。
许成军刚结束与王水照关于谱系图研究的一段讨论,办公室的电话便响了起来。
这电话也是来之不易,说来话长~
来电的是魔都外事部门的一位同志,语气带着几分正式与欣喜:“成军同志,有个好消息。日本岩波书店的总编辑马场公彦目前在首都访问,通过文化参赞表达了希望与您会面,商讨《撕不碎的红绸》日文版出版事宜。你看……时间上是否方便安排?”
许成军握着听筒。
岩波书店,日本学术出版的殿堂。
藤井省三此前确实提过这个名字,但这么快?
还是总编辑亲自出面?
有鬼吧?
不是他多疑,你这
他语气平静,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