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书怡刚刚应付完各军工单位的催货,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北斗项目的紧急需求。
“陆总,这是北斗联合实验室刚发来的紧急技术协助请求清单。”助理将一份新的文件放在她桌上,“主要是关于导航信号抗干扰模块的芯片设计迭代,以及几种特种封装材料的替代方案验证。那边说,原定的进口料渠道可能随时中断。”
陆书怡揉了揉眉心,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纳入‘X项目’优先级处理。通知芯片设计部和材料所,成立北斗专项保障组,与怀总那边的人对接,需求直接对口,流程一切从简。还是那句话,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瓶颈,直接报给我,我去协调资源。”
华高科内部刚刚因为军工任务而绷紧的弦,此刻又被北斗项目拧得更紧了。实验室和厂房的灯光,彻夜长明。
而在更高的层面,相关的协调机制也已启动。
由主管部门牵头,多次召开专项会议,协调中科院、各大军工集团旗下的材料研究所、有实力的高校实验室,集中力量对北斗系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环节进行攻关。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
一方面,要利用尚存的国际渠道窗口期,尽可能多地储备关键物资;另一方面,要争分夺秒地实现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
何雨柱也没有闲着。
他通过白毅峰在北美的网络,以及半岛泰山集团,不断地小批量买入限制品类。
这时候可没有什么电子产品追踪,芯片追踪,所以东西流向哪里,还真查不到。
当然,这东西何雨柱也没挣什么钱,只是加了点运费和风险费,毕竟真出了问题,实操的人总要有补偿和用来救人的钱吧。
北斗系统首批区域组网卫星的相继成功发射,标志着系统初步具备了区域导航定位能力。
消息在内部传达时,怀星瀚和北斗团队的成员们只是短暂地松了口气,随即投入了更繁重的工作——地面应用段的建设。
在西昌和BJ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开始攻关首批民用级北斗信号接收机和授时模块的样机。
与军用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要求不同,民用产品需要在成本、功耗和体积上找到平衡。
“怀总,这是根据卫星下行信号特性设计的首款民用双模(北斗/GPS)接收芯片的架构图。”一位年轻工程师在投影幕布上展示着设计,“我们采用了软件无线电的思想,用一套硬件架构兼容两种信号体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