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转弯正常。”
“助推器分离。”
“一二级分离。”
“二级主机点火成功。”
“整流罩分离……”
每一步关键动作的成功,都让指挥大厅里的气氛为之一松。
当“星箭分离”的确认信号最终传回,屏幕上代表卫星的图标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参数范围时,大厅里终于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是更为精细的轨道控制和卫星在轨测试。
卫星太阳翼成功展开,能源系统供电正常。
各有效载荷按指令依次加电开机。
地面站成功捕获卫星下行信号,信号质量优良。
……
当最终确认卫星已在预定轨道稳定运行,并且搭载的由华高科参与攻关的新型信号单元和原子钟模块初步工作状态符合预期时,控制大厅内爆发了长时间的、由衷的掌声和欢呼。
许多老专家相互握手、拥抱,眼角闪烁着泪光。
北斗试验星的成功入轨及在轨测试的初步顺利,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国内航天和电子领域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员都倍感振奋。
但这仅仅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漫长建设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后续的组网发射和系统稳定性验证,才是真正的挑战。
接下来北斗卫星生产中心和西昌、太原等卫星发射中心,随即进入了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状态。
为了尽快形成区域服务能力,“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被提上日程,发射密度显著增加。
最多一次居然发射了七颗,被戏称发射了一个‘勺子’。
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夜以继日的汗水。
卫星生产线上,对元器件筛选、部件组装、整星测试的要求近乎苛刻。发射场上,火箭的吊装、测试、加注,每一个环节都需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就在北斗系统按计划稳步推进时,无形的压力从海外悄然迫近。
国际上某些势力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自主化的决心和速度。
他们不愿看到一个潜在的、不受控制的全球性导航系统崛起,开始采取行动。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北斗系统所需的高端、特种元器件的国际采购渠道。
几家长期为黄河集团海外分公司及国内合作研究所提供宇航级芯片、高性能抗辐射元器件、特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