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大,刘一民正在参加大四学生的毕业仪式。在雄壮激愤的《毕业歌》中,刘一民向毕业生念完了自己的毕业寄语。
复旦的李良荣坐在台下参加了燕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听着《毕业歌》感受着燕大中文系传承的力量。
毕业典礼结束之后,李良荣还询问刘一民为什么要采用救亡时代的《毕业歌》作为燕大中文系的毕业歌。
“很简单,每个学生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必须肩负着报国的重任。和平时代也有和平时代的责任,忘了这个责任,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李良荣说道:“看来我们复旦中文系应该学习的还有很多。”
刘一民回到办公室,下午三点朝着隔壁的研究生答辩现场走去,看到刘一民,参与答辩的几个教授就绷不住了。
“算了算了,一民,你的论文通过了。”吴组缃无奈地摆了摆手。
刘一民笑着说道:“吴教授,那我出去了啊!”
“走吧走吧!”王瑶不耐烦地说道。
1985年6月5号,刘一民正式获得燕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9月份,正式开启读博生涯。
刘一民看着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证,先拿到人艺给曹禹看了看。
“我应该是世界上最轻松的导师了,什么事儿都不用操心。”曹禹调侃起来了自己。
刘一民笑着回了一句,再次让曹禹哈哈大笑起来。
曹禹跟刘一民讨论了一下《黑奴的救赎》:“我通过一些朋友拿到了不少人外国人写的书评,看里面的内容,你是完全抓住了外国读者的心啊!”
“其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他们的某写点是相同的,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掌握自己命运、永不屈服的硬汉角色。这放在黑奴的背景里,就又有了一种不同的寓意。”
“如果把这个故事从黑奴的背景里拽出来,还能单独成一个故事。”曹禹思索了一下了刘一民的话,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如果放在法西斯的战场上,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你对故事的掌握已经超过我了,你觉得这部电影在美国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
“我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好的话,几千万美元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此时美国的电影市场跟美国的文学市场一样,都是处于一种极剧衰落的状态。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出国考察时,美西方的人很直接的告诉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中国电影的辉煌是暂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