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弧顶。
谢正业头部完成最后一次微摆后迅速回正,颈椎带动上半身实现“刚性复位”。
这一动作是他100米技术中“动态平衡收束”的延伸,标志着过弧顶阶段的核心调控任务完成。
此时,“摇头晃脑”带来的技术红利开始全面释放。
从感知系统到发力系统的协同优势。
让他在下弯道阶段的技术执行效率远超对手。
过弧顶时被激活的前庭系统仍处于高敏状态,赋予谢正业对身体姿态的极致把控力。
下弯道初期,赛道轨迹从“弧形收缩”转为“平缓过渡”,普通选手需依赖核心肌群反复调整平衡,而谢正业的前庭系统能实时捕捉身体与赛道的反馈差异,通过核心肌群的微幅张力变化,提前修正可能出现的姿态偏移。
当身体因惯性产生向外侧的轻微倾斜趋势时,左侧腹外斜肌瞬间收缩,配合背部肌群的协同发力。
将姿态偏差扼杀在萌芽状态。
无需额外消耗体力进行大幅调整。
始终保持稳定的前进轨迹。
看起来容易。
可事实上就这个动作,国内曾经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夸张吗?
不夸张。
因为身体强度。
力量强度。
不达标啊。
不达标,你就去找技术模板。
只能说……
就是自取灭亡。
这就是之前国内无法完成技术升级换代的核心原因之一。
基本的理念都不达标,更不要妄想突破。
谢正业他现在的身体条件已经远超在原本时间线上,国内的任何一个人。你硬要说的话,可能也就是只有2015年BJ世锦赛苏神的表现强度了。
砰砰砰砰砰。
更关键的是,过弧顶阶段谢正业头部运动构建的“多源感知闭环”仍在持续作用。
视觉系统通过头部回正后的稳定视野,提前锁定100米处的弯道进直道标记点,将赛道空间信息传递至大脑。
本体感觉系统精准反馈下肢肌群的发力状态,确保蹬地动作与身体前进方向完全匹配;前庭系统则持续监控加速度变化,为即将到来的直道加速提供预判依据。
三者的信息整合,让谢正业的技术调整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规划”,在下弯道阶段始终保持“动作零冗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