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臂选手的技术仍停留在“单一环节发力”的层面。
当然这不是周兵,他不想这么做。
完全是因为能力不够。
无法负荷。
因此他即便是尽力了,也只能到这个程度。有很多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更不是说你看一眼模仿一个动作就行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只能说你要检查一下眼科——
看看你是不是有写轮眼之类的。
而且现在的谢正业已经不是10年前的他。
那个时候还是小屁孩。
也不是五六年前的他。
现在他已经是完全长成了一个成年的男性。
即便是在大直道。
谢正业这里的能力也是稳压周兵。
弯道进直道!
谢正业的身影已率先逼近直道入口。他的头部保持稳定中立,目光锁定前方的直道赛道,过弧顶阶段的“摇头晃脑”虽已结束,但其带来的技术红利却贯穿始终。
从重心的精准把控到感知系统的高效运转,从能量消耗的优化到动作节奏的稳定,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直道对决积蓄力量。
而身后的对手们,仍在为弥补过弧顶阶段的技术短板而努力,这场由“弧顶技术”拉开的差距,已成为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
谢正业。
要开始自己个人的奋斗。
国内如果苏神不上的话,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威胁到他。
弯道终点与直道入口的衔接处。
是200米比赛从“弯道技术主导”转向“直道效率决胜”的关键节点。
谢正业练了这么多年,当然深以为然。
过弧顶阶段积累的技术优势,在此转化为“无缝衔接”的加速能力,其核心逻辑在于将过弧顶时构建的“感知-稳定-发力”闭环。
延伸至直道发力模式的切换中。
过弧顶时被激活的多源感知系统,让谢正业对“弯道向直道过渡”的时机把控达到极致。视觉系统通过稳定视野锁定直道起点的地面标记,提前0.1秒向大脑传递“切换信号”。
本体感觉系统同步反馈下肢肌群的发力状态,确保蹬地动作从“弯道内外脚不对称”向“直道双脚均衡”的过渡无断层。当身体进入直道入口的瞬间,他的核心肌群立即启动“发力模式转换”。
从弯道阶段的“侧倾维稳”转向直道的“前倾助推”,这种转换并非生硬切换,而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