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
沪上尽显江南初冬景象。
冷雨霏霏沾衣,梧桐残叶铺街,寒鸦掠江。
古人咏江南冬景有“冷雨霏霏湿客衣,梧桐残叶逐风飞”,尽显江南初冬的清寂景致。
外滩防汛墙下的芦苇已凝霜白,苏州河的晨雾还未散尽。
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中国银行大楼这些建筑的外立面在岁月的冲刷下略显陈旧。
但在沪上初冬的映衬下更显庄重典雅。
在体感上。
1979的魔都感觉一定是比未来要更冷的。
苏州河沿岸工厂密集排放废热,形成局地热岛,但整体城市规模较小,热岛强度较弱。
也因此更容易出现极度低温。
黄浦江风裹着桂花香撞在万国建筑的廊柱上,却盖不过南京东路书店前的人声。
“《清明》二期到了呀!许成军个《红绸》下半部!”
新华书店伙计老王的嗓门吆喝着,排队的人群立刻往前涌。
帆布包撞着帆布包,胶鞋踩过落叶的脆响混着“要一本”“给我留两本”的喊声。
连巡逻的民警都过来帮着维持秩序。
《清明》创刊号卖断货时,有读者没抢到,愣是在书店门口等了三天补货,这次谁都不想落空。
更何况许成军的大名一遍又一遍的撞在上海人的脑子里。
别管是真的对文学有研究得老法师,还是附庸风雅的老克勒都得追一追“许成军”这股潮流。
上次的文艺界争论刚结束。
这边《红绸》下半部直接发售。
这就是最直接的回应嘛!
你当南方人不好热闹?
这种文化人的八卦最稀罕了嘛。
排在头位的是老作家周瘦鹃的弟子李梅生,手里攥着牛皮纸包,里面是给先生带的蟹黄汤包。
他早上五点就来排队:“上回读黄思源那半截木梳,我先生夜里都跟我聊‘这年轻人懂人心’,今儿非得把下半部抢着给先生送去。”
刚拿到杂志,李梅生就迫不及待翻开。
看到许建军带着黄思源的搪瓷缸去黄家村,黄母摸箱盖红布那段,他突然停住——
风把书页吹得哗啦响,他却忘了翻,眼里的泪砸在“里面除了搪瓷缸,还有半块没吃完的压缩饼干”那句上,晕开了墨迹。
“李老师,您也来抢啊?”身后传来熟悉的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