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给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分的。孙教务,你家嫂子学校这回分到房没?”
许成军回来的路上还看到河滨大楼(原河滨大厦)正在进行加建工程,从 8层增至 11层,工地上的脚手架与塔吊打破了外滩天际线的平静。
当时许成军还琢磨要是在这能买一套,后面这房子可能番不少。
孙教务叹口气:“分到三套房,轮不上我们家——上海中学就两个名额,都给教毕业班的老教师了。现在想住宽绰点,难哦!”
这一时期,上海中学等重点学校是河滨大楼的主要分配单位之一。
河滨大楼的地位类似于BJ的外交公寓,都是属于特殊时期下的“豪宅”。
河滨大楼作为高端人才的居住保障,里面的住户中不乏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像上海中国画院专家吴青霞、上海史专家唐振等常专业成就获得分配资格。
文化领域精英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还是有一定优待的~
要不不少人怀念七八十年代呢。
“要是能开放商品房就好了。”
朱邦薇摩挲着钢笔杆,语气里带着点盼头,“不用等分配,自己掏钱买,多省心。”
师姐不缺钱,可不想着住的好点。
“可不是嘛。”
许成军突然插了句,剥开奶糖塞进嘴里,“我也等着买套房呢,省得在宿舍挤着。”
这话一落,办公室瞬间静了。
孙教务先反应过来,指着他笑:“你个研一学生,拿什么买?每月补助才三十五块,还不够买半块砖!”
王水照也跟着点头,刚要开口,突然顿住——
眼神扫过许成军手里的《清明》二期,封面上“《红绸》30万字终章”的小字刺得人眼热。
他不说话了。
朱邦薇“嘶”了一声:“30万字……你这稿费……”
后面的话没说出口,办公室里没人再笑。
谁都算得过来,这体量的稿子,要是按规矩算,可不是学生补助能比的。
不对这都不是他们的工资能比得了!
一直没说话的李季明凑过来,他刚调来复旦半年,年纪轻,没那么多顾忌:“成军,你跟我们透个底,这《红绸》稿费到底有多少?我好奇好久了!”
李季明35,算是国外回来的青壮派,成了除朱邦薇之外最年轻的中文系讲师。
这时复旦中文系还是以陈望道、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